中华汉语词典 > 朗朗的意思
lǎng lǎng

朗朗


拼音lǎng lǎng
注音ㄌㄤˇ ㄌㄤˇ
繁体朗朗

朗朗 ◎朗朗lǎnglǎng 注:书声朗朗来源于成语书声琅琅的误用,琅琅原特指金石撞击声和读书声,误用后更不合适形容歌声,况且古代如用朗吟、朗咏,差别甚大,虽古无歌,吟咏代之,但与今之歌相差甚远,据考,咏、吟为有节奏的诵读,所以与朗读同意,修饰歌声并不准确。 1、明亮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时人目 夏侯太初 朗朗如日月之入怀。” 唐 张籍 《关山月》诗:“秋月朗朗关山上,山中行人马蹄响。” 清 龚自珍 《宥情》:“异哉!其心朗朗乎无滓,可以逸尘埃而登青天。” 袁鹰 《十月长安街》诗:“曈曈红日,朗朗乾坤,万里长空,宽广大道。” 2、形容声音清晰响亮。 唐 韩愈 《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吴郎中》诗:“朗朗闻街鼓,晨起似朝时。” 《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惟有 王勃 端坐船上,毫无惧色,朗朗读书。” 《红楼梦》第八二回:“ 寳玉 把这章先朗朗的念了一遍。” 茅盾 《子夜》四:“那位青年的声音朗朗地在纷呶的诅骂中响了起来。” 3、清晰貌。 陈衍 《元诗纪事·陈有定》:“ 闽 部疏 建宁 行都司,是 元 陈平章 有定 开府。极宏丽,初以鼓楼为门,今移入二百步许,犹朗朗可观。” 艾芜 《山野》第二部十:“树梢树身先前清疏有致,朗朗可望的,现已抹起一些烟雾,显得迷蒙了。” 4、明白,了解。 清 周亮工 《书戚三郎事》:“ 戚 心独朗朗,念虔事帝,得死楹下足矣。” 5、高峻貌。 唐 张说 《同皇太子过荷恩寺》诗:“朗朗神居峻,轩轩瑞像威。” 象 (读书的声音) the sound of reading aloud

基本解释

朗朗lǎnglǎng

[thesoundofreadingaloud]用以形容声音响亮的象声词

朗朗的读书声

歌声朗朗

辞典解释

朗朗lǎnglǎngㄌㄤˇㄌㄤˇ

明亮的样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

声音清晰、响亮。
唐.韩愈〈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吴郎中〉诗:「朗朗闻街鼓,晨起似朝时。」

网络解释

朗朗

◎朗朗lǎnglǎng

注:书声朗朗来源于成语书声琅琅的误用,琅琅原特指金石撞击声和读书声,误用后更不合适形容歌声,况且古代如用朗吟、朗咏,差别甚大,虽古无歌,吟咏代之,但与今之歌相差甚远,据考,咏、吟为有节奏的诵读,所以与朗读同意,修饰歌声并不准确。
1、明亮貌。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
唐张籍《关山月》诗:“秋月朗朗关山上,山中行人马蹄响。”
清龚自珍《宥情》:“异哉!其心朗朗乎无滓,可以逸尘埃而登青天。”
袁鹰《十月长安街》诗:“曈曈红日,朗朗乾坤,万里长空,宽广大道。”
2、形容声音清晰响亮。
唐韩愈《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吴郎中》诗:“朗朗闻街鼓,晨起似朝时。”
《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惟有王勃端坐船上,毫无惧色,朗朗读书。”
《红楼梦》第八二回:“寳玉把这章先朗朗的念了一遍。”
茅盾《子夜》四:“那位青年的声音朗朗地在纷呶的诅骂中响了起来。”
3、清晰貌。
陈衍《元诗纪事·陈有定》:“闽部疏建宁行都司,是元陈平章有定开府。极宏丽,初以鼓楼为门,今移入二百步许,犹朗朗可观。”
艾芜《山野》第二部十:“树梢树身先前清疏有致,朗朗可望的,现已抹起一些烟雾,显得迷蒙了。”
4、明白,了解。
清周亮工《书戚三郎事》:“戚心独朗朗,念虔事帝,得死楹下足矣。”
5、高峻貌。
唐张说《同皇太子过荷恩寺》诗:“朗朗神居峻,轩轩瑞像威。”
象(读书的声音)thesoundofreadingaloud

相关词语

按词性查词:
拟声词 代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副词 量词 介词 连词 数量词 数词 助词 疑问词
按结构查词:
AA式 ABCC式 AABB式 AABC式 ABB式 ABAC式 AAB式 ABCB式 ABBC式 ABAB式 ABCA式 A里AB式
按首拼查词: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