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汉语词典 > 徵知的意思
zhēng zhī

徵知


拼音zhēng zhī
注音ㄓㄥ ㄓ
繁体徵知

征知 中国战国末期荀子的认识论范畴,见于《荀子·正名》。荀子把认识过程区分为“天官当薄其类”和“心有征知”两个阶段:前者指人们天然具备的感觉器官接触各类事物后形成感性认识的阶段,后者指人们天然具备的思维器官对感性认识加以验证、辨别和取舍的理性认识阶段。 荀子把“当薄其类”和“征知”规定为这两个阶段中作用不同而又互相依赖的两种认识能力,并特别强调“征知”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荀子认为认识虽然开始于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接触,即“缘天官”,但如果“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因此,思维器官有发动和支配感觉器官以追求知识、进行认识活动的能动作用。客观事物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现象是极其复杂的,如果仅看表面现象,就可能被假象迷惑,产生错觉。因此,“征知”表现为思维器官辨别真伪、验证知识的作用。由于感觉器官“各有接触而不能互相代替”,仅凭闻见,就会产生认识上的片面性。因此,“征知”还表现为思维器官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整理以形成整体认识的概括作用。 荀子以“当薄其类”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基本解释

古代哲学概念。谓通过"心"的思维活动,对耳﹑目﹑鼻﹑口等感官得来的认识进行分类﹑辨别﹑取舍,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

网络解释

征知

中国战国末期荀子的认识论范畴,见于《荀子·正名》。荀子把认识过程区分为“天官当薄其类”和“心有征知”两个阶段:前者指人们天然具备的感觉器官接触各类事物后形成感性认识的阶段,后者指人们天然具备的思维器官对感性认识加以验证、辨别和取舍的理性认识阶段。
荀子把“当薄其类”和“征知”规定为这两个阶段中作用不同而又互相依赖的两种认识能力,并特别强调“征知”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荀子认为认识虽然开始于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接触,即“缘天官”,但如果“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因此,思维器官有发动和支配感觉器官以追求知识、进行认识活动的能动作用。客观事物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现象是极其复杂的,如果仅看表面现象,就可能被假象迷惑,产生错觉。因此,“征知”表现为思维器官辨别真伪、验证知识的作用。由于感觉器官“各有接触而不能互相代替”,仅凭闻见,就会产生认识上的片面性。因此,“征知”还表现为思维器官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整理以形成整体认识的概括作用。
荀子以“当薄其类”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相关词语

按词性查词:
拟声词 代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副词 量词 介词 连词 数量词 数词 助词 疑问词
按结构查词:
AA式 ABCC式 AABB式 AABC式 ABB式 ABAC式 AAB式 ABCB式 ABBC式 ABAB式 ABCA式 A里AB式
按首拼查词: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