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谓考定才能品德。
⒉ 议论辩驳。辨,通“辩”。
⒊ 文体的一种。今称论说文。辨,通“辩”。
⒈ 谓考定才能品德。
引《礼记·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
郑玄 注:“论,谓考其德行道艺;辨,谓考问得其定也。”
⒉ 议论辩驳。辨,通“辩”。
引《后汉书·荀悦传》:“辞约事详,论辨多美。”
《元史·巎巎传》:“其遇事英发,掀髯论辨,法家拂士不能过之。”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附录《追论及补遗》九:“在现在新的史料尚未充足之前,他的论辨自然并未能成为定论。”
⒊ 文体的一种。今称论说文。辨,通“辩”。
引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论辨理绎,能在释结,失在流宕。”
清 姚鼐 《古文辞类纂·序目》:“论辨类者,盖原於古之诸子,各以所学著书詔后世。”
⒈ 评量、辨析。
引《礼记·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
《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记》:「有司以公卿朝朔望日,因奏疑事,听断大政,论辨得失。」
⒉ 文体名。其体盖源自古代诸子,旨在论证说理。如清朝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有论辨类。今多称为论说文。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