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分庭抗礼 [ fēn tíng kàng lǐ ] ⒈ 抗:对等相当,也作“伉”。原意为宾主分处庭院两边,相对设礼,以平等之礼相待。后喻指平起平坐,相互对立。 例 偏据一偶,分庭抗礼。 英 stand up to sb.as an equal; act independently and defiantly; make rival claims as an equal; match one's wits; treat sb. as an equal;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分庭伉礼”。 ⒉ 以平等之礼节相见。古代宾主相见时,主人站在庭院的东边,客人站在西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 引 《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史记·货殖列传》:“﹝ 子贡 ﹞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宋 程大昌 《演繁露·东乡》:“《曲礼》説曰:‘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则是客与主人敌礼者,即居西对东,以与主人匹,所谓分庭抗礼者也。” 《儒林外史
意思解释:拼音 fēn tíng kàng lǐ 注音 ㄈㄣ ㄊ一ㄥˊ ㄎㄤˋ ㄌ一ˇ 解释 庭:庭院;抗:对等;相当;抗礼:行平等的礼。古时宾客和主人相见;分别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以平等地位相待。后比喻对方以平等或对等的关系相处;不分上下。有时比喻互相对立或搞分裂、闹独立。 出处 庄周《庄子 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例子 知县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礼,留着吃了饭,叫他拜做老师。(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正音 “分”,不能读作“fèn”。 辨形 “庭”,不能写作“廷”。 辨析 分庭抗礼和“平起平坐”。都有地位平等的意思。不同在于:①“平起平坐”含有“权力相等”的意思;分庭抗礼没有。分庭抗礼仅用于双方;“平起平坐”多用于双方;有时也可用于多方。分庭抗礼比喻互相对立或争权;“平起平坐”不
意思解释:拼音 lí xīn lí dé 注音 ㄌ一ˊ ㄒ一ㄣ ㄌ一ˊ ㄉㄜˊ 解释 心:思想;德:信念。思想不统一;信念不一致。形容人心各异;各行其是。 出处 《尚书 泰誓中》:“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例子 黎民离心离德,祸生不测。(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七回) 辨形 “德”,不能写作“得”。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 离心离德是贬义词。 繁体 離心離惪 近义 三心二意、背信弃义、离经背道 反义 同心同德、忠贞不二 英语 dissension and discord 俄语 отсутствие единства и идейный разброд 日语 不和反目(ふわはんもく)する 德语 nicht eines Herzens und einer Seele sein
意思解释:拼音 lù sǐ shuí shǒu 注音 ㄌㄨˋ ㄙˇ ㄕㄨㄟˊ ㄕㄡˇ 解释 鹿:猎取的对象。追鹿不知落入谁手。指政权不知落入谁人之手;后借指不知胜利归属何人。 出处 《晋书 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例子 古人把争天下比做“逐鹿中原”。也只有稳据中原,才能定鹿死谁手。(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七章) 正音 “手”,不能读作“sǒu”。 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用于比赛。 感情 鹿死谁手是中性词。 繁体 鹿死誰手 近义 明争暗斗、龙争虎斗 反义 和平共处、和衷共济 英语 who will win the prize 俄语 кто кого 日语 勝利(しょうり)が誰の手に帰(き)するか
意思解释:拼音 lí qún suǒ jū 注音 ㄌ一ˊ ㄑㄨㄣˊ ㄙㄨㄛˇ ㄐㄨ 解释 索:单独;居:起居;生活。离开同伴而孤独地生活。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上》:“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例子 虽慈颜未复,温清久违,离群索居,甚为得志。(唐 无名氏《灵应传》) 正音 “居”,不能读作“jù”。 辨形 “索”,不能写作“锁”。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动物。 谜语 独在异乡为异客 感情 离群索居是中性词。 繁体 離羣索居 近义 销声匿迹、孤家寡人、孤苦伶仃 反义 和衷共济、和睦相处、精诚团结 英语 live out of the world 俄语 жить в отрыве от людей 日语 仲間(なかま)から離(はなれ)て孤独に暮(く)らす
意思解释:拼音 mào hé shén lí 注音 ㄇㄠˋ ㄏㄜˊ ㄕㄣˊ ㄌ一ˊ 解释 貌:外表;神:内心。指外表上一致;内心里不一样。形容表面上关系很融洽;而实际上各怀心思。 出处 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 得新忘旧》:“自有此宠复,神意即淡然,偶有酬对,亦只貌合神离耳。” 例子 但一从我做了他的党代表之后,便由“志同道合”一变而为“貌合神离”。(郭沫若《涂家埠》) 辨形 “合”,不能写作“和”。 辨析 貌合神离和“同床异梦”有别:“同床异梦”偏重于各有打算;仅用于人。貌合神离表面上很和气;实际上却不同心。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谜语 遗像 感情 貌合神离是贬义词。 繁体 皃合神離 近义 同床异梦、貌合心离 反义 心心相印、情投意合、同心同德 英语 one in appearance but each going his own way 俄语 душевная отдалённос
意思解释:拼音 luò luò guǎ hé 注音 ㄌㄨㄛˋ ㄌㄨㄛˋ ㄍㄨㄚˇ ㄏㄜˊ 解释 落落:孤独的样子;不合群。寡:少;合:合群。孤孤单单;很难合群。 出处 明 名教中人《好逑传》:“母亲石氏,随父在任,因铁公子为人落落寡合。见事又敢作敢为,恐怕招愆,所以留在家下。” 例子 他的文章观点深奥,一定落落寡合。 正音 “落”,不能读作“là”。 辨形 “合”,不能写作“和”。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 落落寡合是贬义词。 近义 与世无争、孤家寡人、孤芳自赏 反义 同舟共济、八面玲珑、和衷共济 英语 stand-offish(unsociable; aloof) 俄语 необщительный(нелюдим) 日语 なかなか人とおり合わない 法语 peu accessible(insociable)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落落寡合 [ luò luò guǎ hé ] ⒈ 不合群,和众人合不来。 例 因铁公子因人落落寡合,见事又敢作敢为,恐怕招愆,所以留在家下。——明·名教中人《好逑传》 英 stand-offish; unsociable; aloof; 国语辞典 落落寡合 [ luò luò guǎ hé ] ⒈ 性情孤僻高傲,不易与人为伍。也作「落落难合」。 引 《三侠五义·第六九回》:「原来此人姓杜名雍,是个饱学儒流,一生性气刚直,又是个落落寡合之人。」 英语 aloof, standoffish, unsociable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鹿死谁手 [ lù sǐ shuí shǒu ] ⒈ 鹿:谓猎取的对象。喻指政权。比喻最后胜利属于谁。 例 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晋书·石勒载记下》 英 at whose hand will the deer die——who will win the prize; 引证解释 ⒈ 以追逐野鹿喻争夺政权,意谓天下当为何人所得。后亦比喻胜负谁属。 引 《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 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 韩 彭 竞鞭而争先耳。脱遇 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元 金仁杰 《追韩信》第一折:“目今 秦 失其鹿,天下逐之,不知久后鹿死谁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牡丹》:“牡丹得王於羣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絶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六章:“牛金星 用右手中指蘸酒,在桌上写了‘大 明 必亡’四个字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离心离德 [ lí xīn lí dé ] ⒈ 谓各有异心,行动不和谐一致。 引证解释 ⒈ 谓各有异心,行动不和谐一致。 引 《书·泰誓中》:“受 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於是各自为党,其离心离德,於此可见。”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四:“而一切不利于抗 日 和团结的,鼓动群众离心离德的,反对进步、拉着人们倒退的东西,便都是坏的。” 国语辞典 离心离德 [ lí xīn lí dé ] ⒈ 团体中的人,失去了共同信念和思想,不能合作同心。 引 《书经·泰誓中》:「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 《封神演义·第一七回》:「黎民离心离德,祸生不测。」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离群索居 [ lí qún suǒ jū ] ⒈ 索居:单独居住。离开朋友独自生活。 例 学者离群索居,各为异说。——《隋书·经籍志一》 英 live in solitude; keep oneself to oneself; live out of the world; live alone; live within oneself; plough a lonely furrow; ⒉ 亦称“离群索影” 引证解释 ⒈ 离开同伴而孤独生活。 引 《礼记·檀弓上》:“吾离羣而索居,亦已久矣。” 郑玄 注:“羣,谓同门朋友也。索,犹散也。” 汉 边韶 《塞赋》序:“予离羣索居,无讲诵之事。” 《隋书·经籍志一》:“学者离羣索居,各为异説。” 清 顾炎武 《与黄太冲书》:“离羣索居,几同傖父,年逾六十,迄无所成。” 国语辞典 离群索居 [ lí qún suǒ jū ] ⒈ 离开群体,独自生活。 引 《礼记·檀弓上》:「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一》:「自孔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貌合神离 [ mào hé shén lí ] ⒈ 表面上很亲密而实际上怀有二心。 英 be apparently acquiescing while countrary-minded; be friendly apparently but in fact not; seemingly in harmony but actually at variance;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貌合心离”、“貌合行离”。表面上关系密切而实际上内怀二心。 引 旧题 汉 黄石公 《素书·遵义》:“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口亲心疎,貌合行离。”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得新忘旧》:“自有此宠復,神意即淡然,偶有酬对,亦只貌合神离耳。” 邹韬奋 《沉闷的欧洲与明朗的远东》:“于是 欧洲 反侵略的和平国家又一度表现着貌合神离的姿态,为侵略国家所快意。” ⒉ 表面相似而实质不一样。 引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晏 欧 词,雅近 正中,然貌合神离,所失甚远。” 鲁迅 《且介亭杂文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