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工力悉敌 [ gōng lì xī dí ] ⒈ 指程度(工夫、才力)相等,不分上下。 例 《唐诗纪事·上官昭容》记载:唐中宗游昆明池赋诗,群臣应制百余篇,命上官婉儿评选,惟沈佺期宋之问二诗工力悉敌。 英 force and skill do match; 国语辞典 工力悉敌 [ gōng lì xī dí ] ⒈ 双方的功夫学力相当,难分上下。 引 《唐诗纪事·卷三·上官昭容·引张说作昭容文集序》:「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群臣应制百余篇,……沈、宋二诗不下,……及闻其评曰:『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云:『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盖词气已竭。』」 近 旗敌相当 旗鼓相当
意思解释:拼音 bù chā lěi shǔ 注音 ㄅㄨˋ ㄔㄚ ㄌㄟˇ ㄕㄨˇ 解释 累黍:是古代两种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数量极小。形容丝毫不差。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律历志上》:“度长短者不失毫厘,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权轻重者不失黍累。” 例子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并行而上,不差累黍。”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形容丝毫不差。 感情 不差累黍是中性词。 繁体 不差纍黍 近义 准确无误、丝毫不差 反义 天壤之别 英语 to a hair(not an iota of diference)
意思解释:拼音 běn tóng mò yì 注音 ㄅㄣˇ ㄊㄨㄥˊ ㄇㄛˋ 一ˋ 解释 本:本原。末:末流。比喻事物同一本原,而派生出来的末流则有所不同。 出处 晋 卢湛《赠刘琨书》:“盖本同末异,杨朱兴哀。” 例子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大致相同。 感情 本同末异是中性词。 繁体 本同末異 近义 大同小异 反义 天壤之别
意思解释:拼音 bó zhòng zhī jiān 注音 ㄅㄛˊ ㄓㄨㄥˋ ㄓ ㄐ一ㄢ 解释 伯仲:兄弟长幼的顺序;老大、老二。就像弟兄们一样。比喻不相上下。 出处 三国 魏 曹丕《典论 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例子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唐 杜甫《咏怀古迹》诗) 正音 “间”,不能读作“jiàn”。 辨形 “伯”,不能写作“泊”。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补语;用于两人才能、势力不相上下。 感情 伯仲之间是中性词。 繁体 伯仲之閒 近义 不相上下 反义 天壤之别、天渊之别 英语 between elder and younger
意思解释:拼音 gōng lì xī dí 注音 ㄍㄨㄥ ㄌ一ˋ ㄒ一 ㄉ一ˊ 解释 工力:功夫和力量;悉:完全;敌:相当。双方的功夫、力量;不相上下。多指艺术方面的造诣不分高低。 出处 宋 计有功《唐诗纪事》:“及闻其评,曰:‘二诗工力悉敌。’” 例子 这两幅山水画工力悉敌,很难分出高下。 正音 “悉”,不能读作“xí”。 辨形 “敌”,不能写作“故”。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指不相上下。 感情 工力悉敌是中性词。 繁体 工力悉敵 近义 不相上下、势均力敌、不分轩轾 反义 截然不同、天壤之别 英语 force and skill do match
意思解释:拼音 lì dí shì jūn 注音 ㄌ一ˋ ㄉ一ˊ ㄕˋ ㄐㄨㄣ 解释 同“力均势敌”。 出处 《宋书·刘穆之传》:“力敌势均,终相吞咀。” 例子 《周书·武帝纪下》:“兵连祸结,力敌势均,疆场之事,一彼一此。” 用法 作定语、宾语;形容双方力量相等。 感情 力敌势均是中性词。 繁体 力敵勢均 近义 势均力敌 反义 天壤之别 英语 be in an equilibrium(Diamond cut diamond.)
意思解释:拼音 píng fēn qiū sè 注音 ㄆ一ㄥˊ ㄈㄣ ㄑ一ㄡ ㄙㄜˋ 解释 秋色:秋天景色。把秋天的景色平均分配;昼夜各得一半;多指中秋或秋分这一天;后指平均分享财物声誉等。 出处 唐 韩愈《昌黎集 卷二 合江亭》诗:“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 例子 这场足球赛,两队势均力敌,平分秋色,最后以1:1握手言和。 正音 “色”,不能读作“shǎi”。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双方各得一半。 谜语 农历八月十五 感情 平分秋色是中性词。 繁体 平分秌色 近义 不分胜负、不分高低 反义 天壤之别、独占鳌头 英语 pide equally between the two 俄语 получить равную долкю 日语 秋(あき)のみのりを半分(はんぶん)ずつ分ける 德语 halbe halbe machen(etwas in gleiche Hǎlften teilen)
意思解释:拼音 xiāng chà wú jǐ 注音 ㄒ一ㄤ ㄔㄚˋ ㄨˊ ㄐ一ˇ 解释 彼此没有多大差别。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 例子 小敏生病现已痊愈,且又胖起来,与生病以前相差无几。 正音 “相”,不能读作“xiàng”;“差”,不能读作“chā”;“几”,不能读作“jī”。 辨形 “几”,不能写作“己”。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指彼此没有多大差别。 感情 相差无几是中性词。 繁体 相差無几 近义 不相上下、大同小异 反义 截然不同、天差地别 英语 prick near(run close) 俄语 мало отличаться(разница невелика) 日语 たいして違(ちが)いがない
意思解释:拼音 xiāng qù wú jǐ 注音 ㄒ一ㄤ ㄑㄨˋ ㄨˊ ㄐ一ˇ 解释 去:距离;无几:没有多少。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出处 钱钟书《围城》:“斜川的将略跟一般儒将相去无几,而他的诗即使不是儒将做的,也算得好了。” 例子 林语堂《中国人与英国人》:“此景此情,与洋奴之伈伈伣伣侍奉大班者,相去无几。” 用法 作谓语;指彼此没有多大差别。 感情 相去无几是中性词。 繁体 相去無几 近义 相差无几 反义 天壤之别 英语 pretty much alike(pretty much the same)
意思解释:拼音 yī gài ér lùn 注音 一 ㄍㄞˋ ㄦˊ ㄌㄨㄣˋ 解释 概:古代量粮食时刮平斗槲的木棍;一概:一律。用同一个标准来评论、看待或处理。多形容不分性质、不加区别地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 出处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章 怀沙》:“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例子 我们对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决不能一概而论。 正音 “概”,不能读作“kǎi”。 辨形 “概”,不能写作“慨”。 辨析 见“混为一谈”。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宾语;用于否定句。 感情 一概而论是中性词。 繁体 一槩而論 近义 相提并论、等量齐观、同日而语 反义 天壤之别、明辨是非 英语 treat different things as the same 俄语 стричь всех под одну гребёнку 日语 一律(いちりつ)に論(ろん)ずる 法语 considérer en bloc(mettre sur le même plan)
意思解释:拼音 shì jūn lì dí 注音 ㄕˋ ㄐㄨㄣ ㄌ一ˋ ㄉ一ˊ 解释 见“势均力敌”。 出处 《宋史·苏辙传》:“及势钧力敌,则倾陷安石,甚于仇雠,世尤恶之。”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矛盾冲突的双方。 感情 势钧力敌是中性词。 繁体 勢鈞力敵 近义 势均力敌 反义 天壤之别、天差地别 英语 a Roland for an Oliver(balance of force) 俄语 обладать равными силами
意思解释:拼音 yī bān wú èr 注音 一 ㄅㄢ ㄨˊ ㄦˋ 解释 完全一样,没有一点儿不同。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五回:“纵是一根藤上结的,也有个大小不同,偏正不一,却怎么一般无二?” 例子 跷蹊!跷蹊!他的铃儿怎么与我的铃儿就一般无二!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一回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完全一样。 感情 一般无二是中性词。 繁体 一般無二 近义 一模一样、毫无二致 反义 天壤之别
意思解释:拼音 bìng wú èr zhì 注音 ㄅ一ㄥˋ ㄨˊ ㄦˋ ㄓˋ 解释 没有多大区别。 出处 例子 这两件东西如出一辙,并无二致 用法 作谓语;指没有多大区别。 感情 并无二致是中性词。 繁体 並無二致 近义 相差无几 反义 天壤之别 英语 correspond with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力敌势均 [ lì dí shì jūn ] ⒈ 同“力均势敌”。 引证解释 ⒈ 同“力均势敌”。 《宋书·刘穆之传》:“力敌势均,终相吞咀。 引 扬州 根本所係,不可假人。” 《周书·武帝纪论》:“干戈日用,兵连祸结,力敌势均,疆埸之事,一彼一此。” 国语辞典 力敌势均 [ lì dí shì jūn ] ⒈ 双方力量情势相当,不分上下。也作「力均势敌」、「势均力敌」。 引 《周书·卷六·武帝纪下》:「自东西否隔,二国争彊,戎马生郊,干戈日用,兵连祸结,力敌势均,疆埸之事,一彼一此。」 《宋书·卷四二·刘穆之传》:「力敌势均,终相吞咀。」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相 字组词 去 字组词 无 字组词 几 字组词
意思解释:相 字组词 差 字组词 无 字组词 几 字组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一 字组词 般 字组词 无 字组词 二 字组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不差累黍 [ bù chā lěi shǔ ] ⒈ 形容丝毫不差(累黍:微小数量) 英 to a hair; not an iota of diference; 国语辞典 不差累黍 [ bù chā lěi shǔ ] ⒈ 黍十粒为累。不差累黍形容丝毫不差。 引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并行而上,不差累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伯仲之间 [ bó zhòng zhī jiān ] ⒈ 比喻人或事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引证解释 ⒈ 比喻人或事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引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傅毅 之於 班固,伯仲之间耳。” 唐 杜甫 《咏怀古迹》诗之五:“伯仲之间见 伊 吕,指挥若定失 萧 曹。” 宋 刘克庄 《念奴娇·菊》词:“尝试詮次羣芳,梅花差可,伯仲之间耳。”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三四》:“报言 章士钉 将辞, 屈映光 继之,此即 浙江 有名之‘兄弟素不吃饭’人物也,与 士钉 盖伯仲之间,或且不及。” 亦省作“伯仲间”。 宋 陆游 《书愤》书:“《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金史·文艺传下·赵沨》:“渢 之正书体兼 颜 苏,行书备诸家体,其超放又似 杨凝式,当处 苏 黄 伯仲间。” 清 戴名世 《自订时文全集序》:“两人皆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并无二致 [ bìng wú èr zhì ] ⒈ 没有多大区别。 英 correspond with;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本同末异 [ běn tóng mò yì ] ⒈ 开头或本源相同而末后或结果不同。 ⒉ 根本上相同,末节上不同。 引证解释 ⒈ 开头或本源相同而末后或结果不同。 引 《文选·卢谌<赠刘琨一首并书>》:“盖本同末异, 杨朱 兴叹;始素终玄, 墨翟 垂涕。” 李周翰 注:“杨朱 见歧路乃叹曰:‘本同末异,人亦当然。’” 唐 刘禹锡 《祭兴元李司空文》:“甸服同邑,明庭比肩……一持化权,一謫海壖。本同末异,如矢别弦。” 《新唐书·吕才传》:“且 黄帝 时独 姬姜 数姓耳,后世赐族者寖多……至因官命氏,因邑赐族,本同末异,叵为配宫商哉。” ⒉ 根本上相同,末节上不同。 引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校定书籍,亦何容易……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 国语辞典 本同末异 [ běn tóng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