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不可终日 [ bù kě zhōng rì ] ⒈ 一天也过不下去。形容内心极度不安或局势极为紧迫。 英 be in a desperate situation; be unable to carry on even for a single day; 引证解释 ⒈ 一天也过不下去。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惶恐。 引 语出《礼记·表记》:“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 清 薛福成 《强邻环伺谨陈愚计疏》:“儻因循而不早为计,则敌已迫矣,患已深矣,儳焉不可终日矣。”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盖今日之 中国,已大有人满之患矣,其势已岌岌不可终日。” 张书绅 《正气歌》:“多少无辜的好同志蒙受了不白之冤,一批又一批的共产党员被审查、专政,上午还是同志,下午就是‘敌人’,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国语辞典 不可终日 [ bù kě zhōng rì ] ⒈ 一天都无法过下去。形容心中恐慌不安。 例 如:「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意思解释:拼音 bù kě zhōng rì 注音 ㄅㄨˋ ㄎㄜˇ ㄓㄨㄥ ㄖˋ 解释 终日:从早到晚;整天。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惶恐不安。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表记》:“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 例子 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正音 “终”,不能读作“zōng”。 辨形 “终”,不能写作“中”。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心中惶恐不安。 感情 不可终日是贬义词。 繁体 不可終日 近义 忐忑不安、寝食不安 反义 处之泰然、安如泰山 英语 in a desperate situation(be in a desperate situation; be unable to carry on even for a single day) 俄语 жить в стрáшной тревóге 日语 終日(しゅうじつ)びくびくして不安(ふあん)にかられる
意思解释:拼音 bù hán ér lì 注音 ㄅㄨˋ ㄏㄢˊ ㄦˊ ㄌ一ˋ 解释 寒:寒冷;栗: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容恐惧到了极点。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例子 想到他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真教人不寒而栗。 正音 “而”,不能读作“ěr”。 辨形 “栗”,不能写作“粟”、“票”。 辨析 不寒而栗和“毛骨悚然”;都形容害怕、恐惧。但“毛骨悚然”语义重;并可形容非常冷;不寒而栗不能形容冷;可表示内心的害怕。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想到、听到或见到令人恐惧不安的。 歇后语 夏天发抖 谜语 热身战;六月打颤 感情 不寒而栗是中性词。 繁体 不寒而慄 近义 毛骨悚然、提心吊胆、胆战心惊 反义 无所畏惧、临危不惧 英语 tremble with fear 俄语 морóз продирáет по кóже 日语
意思解释:拼音 jīng huāng shī cuò 注音 ㄐ一ㄥ ㄏㄨㄤ ㄕ ㄘㄨㄛˋ 解释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不知如何是好。形容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出处 《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例子 遇到危险情况,应该沉着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正音 “慌”,不能读作“huáng”。 辨形 “措”,不能写作“错”。 辨析 惊慌失措和“惊惶失措”、“张皇失措”;都包含“慌张、举止失去常态”的意思。不同在于“惊慌”、“惊惶”和“张皇”的意思不同。惊慌失措和“张皇失措”都可与“从容镇静”相对;“惊慌失措”偏重又惊又慌;多用作口语;“张皇失措”仅仅强调“慌”;“惊惶失措”含有“恐惧”的意思;常用于书面语。 用法 补充式;作谓语;含贬义。 谜语 木工箱里丢鸡蛋 感情 惊慌失措是贬义词。 繁体 驚慌失措 近义 张皇失
意思解释:拼音 lín zhèn tuō táo 注音 ㄌ一ㄣˊ ㄓㄣˋ ㄊㄨㄛ ㄊㄠˊ 解释 脱:离开。临到上阵打仗时却逃跑了。指贪生怕死;没有胆量。 出处 清 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你们中国的兵勇,一到有起事来,不是半途溃散,便是临阵脱逃,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 例子 一有义务劳动,他就临阵脱逃,不是有事,就是有病。 正音 “脱”,不能读作“tuì”。 辨形 “阵”,不能写作“陈”。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谜语 胆小鬼打仗 感情 临阵脱逃是贬义词。 繁体 臨陣脱逃 近义 惊慌失措、贪生怕死、惊惶万状 反义 大义凛然、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英语 desert in face of a battle 俄语 дезертировать в бою(трусить в самую решающую минуту) 日语 出陣(しゅつじん)まぎわに脱走(だっそう
意思解释:拼音 rú lín dà dí 注音 ㄖㄨˊ ㄌ一ㄣˊ ㄉㄚˋ ㄉ一ˊ 解释 临:面对着。好像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形容把本来不是很紧迫的形势看得十分严重。 出处 《旧唐书 郑畋传》:“畋还镇,搜乘补卒,缮修戎仗,浚饰城垒,尽出家财以散士卒。昼夜如临大敌。” 例子 他们全副武装地散开,如临大敌。 正音 “大”,不能读作“dài”。 辨形 “临”,不能写作“淋”。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非常紧张。 歇后语 兔子见鹰 谜语 兔子见鹰 感情 如临大敌是中性词。 繁体 如臨大敵 近义 如临深渊、小题大作 反义 临危不惧、如坐春风 英语 be on one's guard for all possible dangers 俄语 словно перед лицом сильного врага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惶惶不可终日 [ huáng huáng bù kě zhōng rì ] ⒈ 形容心中惶急,觉得一天也过不下去。 引证解释 ⒈ 形容心中惶急,觉得一天也过不下去。 引 王西彦 《古屋》第五部五:“在未得到最后结果以前,就惶惶不可终日,弄得寝食不安,形容枯瘦。” 马识途 《信念》:“我却因为处在他们文艺突破口的风头上,更是搞得惶惶不可终日。”
意思解释:拼音 huáng huáng bù kě zhōng rì 注音 ㄏㄨㄤˊ ㄏㄨㄤˊ ㄅㄨˋ ㄎㄜˇ ㄓㄨㄥ ㄖˋ 解释 惶惶:恐惧不安的样子;终:完。惊慌恐惧得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惊恐到极点。 出处 郭沫若《我怎样写 和 》:“敌人还有西进的模样,一般人都有惶惶不可终日的情形。” 例子 义军进逼京城,吓得朝廷官僚们惶惶不可终日,崇祯上吊,皇城禁军作鸟兽散。 正音 “惶”,不能读作“huāng”。 辨形 “惶”,不能写作“徨”。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形容担心害怕到了极点。 感情 惶惶不可终日是贬义词。 繁体 惶惶不可終日 近义 闻风丧胆、惊惶失措、惊恐万状 反义 无所畏惧、临危不惧、处之泰然 英语 unending anxiety 俄语 потерять сон от тревоги 日语 終日びくびくしている 德语 auβerordentlich beunruhigt sein(von tǒdlicher Panik erfaβt werden)
意思解释:拼音 wèi sǐ tān shēng 注音 ㄨㄟˋ ㄙˇ ㄊㄢ ㄕㄥ 解释 畏:害怕。害怕死亡,贪恋生存。 出处 明·陆采《明珠记·吐衷》:“古人然诺处,重丘山,我怎肯畏死贪生不向前。” 例子 很少人不畏死贪生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没有骨气。 感情 畏死贪生是中性词。 繁体 畏死貪生 近义 贪生怕死 反义 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英语 be afraid of death and cling to life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惊慌失措 [ jīng huāng shī cuò ] ⒈ 害怕紧张,以至不知所措、失去常态。 例 把我吓得惊慌失措。 英 out of one's wits; 引证解释 ⒈ 同“惊惶失措”。 引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一章:“郭祥 他们乘势一阵猛打,惊慌失措的敌人已经忘了抵抗,只顾往坦克上乱爬。”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九:“我们若是惊慌失措,必然要动摇军心。” 国语辞典 惊慌失措 [ jīng huāng shī cuò ] ⒈ 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也作「惊惶失措」、「惊惶无措」。 引 《野叟曝言·第七四回》:「故太祖惊慌失措,而禅诏出诸袖中。」 近 战战兢兢 反 不慌不忙 泰然自若 处之泰然 从容不迫 悠然自得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临阵脱逃 [ lín zhèn tuō táo ] ⒈ 军人逃离战场。比喻遇事畏缩不前。 英 flee before battlebegins; run away on going into war; desert on the eve of a battle; turn the corner; ⒉ 指在枪林弹雨中潜逃。 例 不是半途溃散,便是临阵脱逃。——清·佚名《官场维新记》 英 bugout; 引证解释 ⒈ 临作战时逃跑。亦喻事到临头畏缩逃避。 引 瞿秋白 《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这些‘文学青年’也许不肯去,也许很少肯去,也许去了会有许多‘临阵脱逃’,但是,文学青年不一定是贵公子,也有贫苦的。” 夏衍 《心防》第三幕:“临危受命于先,哪儿能临阵脱逃于后。” 江西民歌《十送郎》:“四送我郎当红军,服从命令听指挥,临阵脱逃是丑事,革命史上有污名。” 国语辞典 临阵脱逃 [ lín zhèn tuō táo ] ⒈ 军人临到上阵作战时却逃跑了。意谓临场退怯。 引 《官场
意思解释:如 字组词 临 字组词 大 字组词 敌 字组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不寒而栗 [ bù hán ér lì ] ⒈ 不冷而发抖。指恐惧心理引起的惊抖。 例 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郡中不寒而栗。——《汉书·义纵传》 全身不寒而栗。 英 shudder with fear; tremble with fear; 国语辞典 不寒而栗 [ bù hán ér lì ] ⒈ 形容内心恐惧至极。汉·杨恽〈报孙会宗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也作「不寒而栗」。 引 《聊斋志异·卷六·马介甫》:「大人面若冰霜,比到寝门,遂有不可问之处。岂果脂粉之气,不势而威?胡乃肮脏之身,不寒而栗?」 近 毛骨悚然 胆战心惊 心惊胆跳 战战兢兢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