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仓皇:匆忙,慌张。匆忙慌张,不知所措。 国语辞典 仓皇失措 [ cāng huáng shī cuò ] ⒈ 心中慌乱,不知如何是好。也作「仓皇无措」。 引 《三国演义·第四二回》:「曹操仓皇失措。张辽曰:『丞相休惊。』」 《文明小史·第三八回》:「此时姬抚台已到行台替陆制台送行去了,钱县尊也就赶到行台,仓皇失措的把教士的话禀了上去。」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慌慌张张地外出逃跑。同“仓皇失措”。 国语辞典 仓皇无措 [ cāng huáng wú cuò ] ⒈ 心中慌乱,不知如何是好。明·朱国祯也作「仓皇失措」。 引 《涌幢小品·卷二三·判土地》:「次日崇之至,值河水泛涨,中流失楫,舟人仓皇无措。」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顿足搓手 [ dùn zú cuō shǒu ] ⒈ 着急惋惜的样子。 引证解释 ⒈ 着急惋惜的样子。 引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不怀顾犬补牢之义,徒效渊鱼丛爵之愚,犹復顿足搓手,日日叹息曰:‘无人才!无人才!’天下之人,岂任受之?”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耳红面赤 [ ěr hóng miàn chì ] ⒈ 赤:红。形容羞愧,也形容着急发怒的样子。 例 忽见禁子走来,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倪完吃了一惊,不觉耳红面赤。——《说岳全传》 英 be red in the face; 国语辞典 耳红面赤 [ ěr hóng miàn chì ] ⒈ 形容因羞愧而面色潮红。 引 《西游记·第三一回》:「公主闻此正言,半晌家耳红面赤,惭愧无地。」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〇》:「朝云耳红面赤,不敢言语。」 ⒉ 形容著急发怒的样子。 引 《精忠岳传·第六一回》:「忽见禁子走来,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倪完吃了一惊,不觉耳红面赤。」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胆寒发竖 [ dǎn hán fā shù ] ⒈ 形容恐怖之极。 引证解释 ⒈ 形容恐怖之极。 引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李少卿 又曰操空弮,冒白刃,闻者靡不胆寒髮竪,永为子孙之戒。”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胆颤心惊 [ dǎn chàn xīn jīng ] ⒈ 同“胆战心惊”。 引证解释 ⒈ 同“胆战心惊”。 引 元 施惠 《幽闺记·士女随迁》:“生长昇平,谁曾惯遭离乱,苦怎言。胆颤心惊,如何可免。” 清 袁于令 《西楼记·捐姬》:“胆颤心惊,追贼莫暂停。” 李六如 《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八章:“平江县 久已成为南北军阀拉锯战必经的要道,受兵灾最多最剧的地方。所以,每有风声,无不‘谈虎色变’,胆颤心惊。” 国语辞典 胆颤心惊 [ dǎn zhàn xīn jīng ] ⒈ 形容十分害怕。也作「胆战心惊」。 引 《通俗常言疏证·心意·胆颤心惊》引《拜月亭记剧》:「胆颤心惊,如何可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颤:颤抖;寒:忧惧,战栗。形容极度惊慌恐惧。
意思解释:拼音 àn nà bù xià 注音 ㄢˋ ㄋㄚˋ ㄅㄨˋ ㄒ一ㄚˋ 解释 按捺:抑制,忍耐。无法抑制。 出处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3卷:“舜美身心按捺不下,急忙关闭房门,径往夜来相遇之处。” 例子 钱钟书《围城》:“虽然这么说,按捺不下的好奇心和希冀像火炉上烧滚的水,勃勃在掀动壶盖。” 用法 作谓语;指不能控制情绪。 感情 按捺不下是中性词。 近义 按纳不住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to be unable to suppress
意思解释:拼音 cāng huáng wú cuò 注音 ㄘㄤ ㄏㄨㄤˊ ㄨˊ ㄘㄨㄛˋ 解释 见“仓皇失措”。 出处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判土地》:“次日崇之至,值河泛涨,中流失楫,舟人仓皇无措。”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惊慌忙乱的场面。 感情 仓皇无措是中性词。 繁体 倉皇無措 近义 仓皇失措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be scared out of one's wits
意思解释:拼音 cāng huáng shī cuò 注音 ㄘㄤ ㄏㄨㄤˊ ㄕ ㄘㄨㄛˋ 解释 仓皇:匆忙而又慌张;措:措置;安排。指忙乱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 宋 王楙《野客丛书 魏证蒯通》:“不以事败而遽变前说,要胸中有守而然,异乎仓皇失措,遽变前说者也。” 例子 四合院里浓烟四起,火舌乱蹿,大家仓皇失措,乱成一团。 正音 “措”,不能读作“xī”。 辨形 “措”,不能写作“错”。 辨析 仓皇失措和“惊惶失措”;都形容惊慌得失去常态。不同在于:仓皇失措偏重在慌乱、忙乱;“惊惶失措”偏重在害怕。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指惊慌忙乱的场面。 感情 仓皇失措是中性词。 繁体 倉皇失措 近义 张皇失措、惊惶失措 反义 从容不迫、泰然处之、镇定自若 英语 be disconcerted(be acared out of one's wits) 法语 s'affoler(perdre la tête)
意思解释:拼音 dǎn hán fā shù 注音 ㄉㄢˇ ㄏㄢˊ ㄈㄚ ㄕㄨˋ 解释 形容恐怖之极。 出处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李少卿又曰操空弮,冒白刃,闻者靡不胆寒发竖,永为子孙之戒。” 用法 作谓语、状语;用于害怕。 感情 胆寒发竖是贬义词。 繁体 膽寒發竪 近义 毛骨悚然、心惊胆战 反义 镇定自若
意思解释:拼音 dǎn sàng hún xiāo 注音 ㄉㄢˇ ㄙㄤˋ ㄏㄨㄣˊ ㄒ一ㄠ 解释 同“胆裂魂飞”。 出处 明·无名氏《精忠记·班师》:“雄威纠纠杀金酋,已教胆丧魂消,他弃甲潜逃,从此边疆不再无忧。” 例子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七卷:“及见侬王被围,营营胆丧魂消。”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十分害怕。 感情 胆丧魂消是中性词。 繁体 膽喪魂消 近义 魂飞魄散、胆丧魂惊 反义 神色不惊、镇定自若 英语 be frightened out of one's wits
意思解释:拼音 dǎn chàn xīn jīng 注音 ㄉㄢˇ ㄔㄢˋ ㄒ一ㄣ ㄐ一ㄥ 解释 颤:发抖。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 元 施惠《幽闺记 士女随迁》:“生长升平,谁曾惯遭离乱,苦怎言。胆颤心惊,如何可免。” 例子 所以,每有风声,无不‘谈虎色变’,胆颤心惊。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八章 正音 “颤”,不能读作“zhàn”。 辨形 “惊”,不能写作“警”。 辨析 胆颤心惊和“提心吊胆”;都有非常害怕的意思。不同在于:①胆颤心惊表示“十分害怕;惊慌”;“提心吊胆”有时偏重在“害怕”;有时偏重在“惊慌”;当强调“既害怕;又惊慌”的意思时;宜用胆颤心惊;②胆颤心惊和“提心吊胆”表示害怕的程度有所不同;仅指“非常害怕”时;它们可以通用;但“胆颤心惊”的语气比“提心吊胆”重。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胆怯。 感情
意思解释:拼音 dǎn zhàn xīn jīng 注音 ㄉㄢˇ ㄓㄢˋ ㄒ一ㄣ ㄐ一ㄥ 解释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 元 郑光祖《刍梅香》第三折:“见他时胆战心惊,把似你无人处休眠思梦想。” 例子 三藏见说,又胆战心惊,不敢举步。(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三回)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形容十分害怕。 谜语 踩高跷上高墙 感情 胆战心惊是贬义词。 繁体 膽戰心驚 近义 面无人色、胆颤心惊 反义 满不在乎、镇定自若 英语 horribly frightened(be panic-stricken; have one's heart in one's boot) 俄语 приводить в трéпет 日语 恐れおののく,肝がつぶれてぞっとする 德语 vor Angst zittern und beben(von panischer Angst erfüllt) 法语 tressaillir(trembler de frayeur)
意思解释:拼音 ěr hóng miàn chì 注音 ㄦˇ ㄏㄨㄥˊ ㄇ一ㄢˋ ㄔˋ 解释 耳朵和面部都红了。形容过于用力、情绪激动或羞愧时的脸色。 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61回:“忽见禁子走来,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倪完吃了一惊,不觉耳红面赤。” 例子 忽见禁子走来,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倪完吃了一惊,不觉耳红面赤。(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一回) 用法 作宾语、状语;用于人的情绪。 感情 耳红面赤是中性词。 繁体 耳紅靣赤 近义 面红耳赤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be red in the face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胆战心惊 [ dǎn zhàn xīn jīng ] ⒈ 战:通“颤”,发抖。形容害怕之极。 例 三藏见说又胆战心惊,不敢举步。——《西游记》 英 horribly frightened; be panic-stricken; have one's heart in one's boot; ⒉ 亦作“胆颤心惊” 引证解释 ⒈ 形容非常害怕。 引 《西游记》第五八回:“那獼猴闻得 如来 説出他的本象,胆战心惊,急纵身,跳起来就走。” 碧野 《富春江畔·“冰壶”与“双龙”》:“我们沿着洞壁往下走,手扶栏杆,探步石级,胆战心惊。” 国语辞典 胆战心惊 [ dǎn zhàn xīn jīng ] ⒈ 形容十分害怕。元·李文蔚也作「胆惊心颤」、「胆颤心惊」、「心惊胆战」、「心惊胆颤」。 引 《圯桥进履·第一折》:「諕的我胆战心惊魂魄消。」 《通俗常言疏证·心意·胆战心惊》引《元人神奴儿剧》:「好著我胆战心惊。」 近 不寒而栗 毛骨悚然 心惊肉跳
意思解释:拼音 huāng lǐ huāng zhāng 注音 ㄏㄨㄤ ㄌ一ˇ ㄏㄨㄤ ㄓㄤ 解释 指焦急不安或精神慌乱。 出处 老舍《假若我有那么一箱子画》:“因为伯龙就是那么个一天到晚慌里慌张的人,这个脚朝天的图章正好印上了他的人格。” 例子 余华《活着》:“我娘慌里慌张地想站起来,她站到一半腿一松,身体又掉到地上。” 用法 作谓语、状语;指不安。 感情 慌里慌张是贬义词。 繁体 慌裏慌張 近义 慌手慌脚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flurried(lose one's head)
意思解释:拼音 jīng kǒng shī sè 注音 ㄐ一ㄥ ㄎㄨㄥˇ ㄕ ㄙㄜˋ 解释 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2章:“满朝文武见皇帝如此震怒,个个惊恐失色,替黄道周捏了一把冷汗。” 例子 他被突然变故吓得惊恐失色 用法 作定语、状语;指害怕。 感情 惊恐失色是中性词。 繁体 驚恐失色 近义 惊恐失措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pale with fear
意思解释:拼音 jīng huáng shī cuò 注音 ㄐ一ㄥ ㄏㄨㄤˊ ㄕ ㄘㄨㄛˋ 解释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惶恐;举止失去常态。 出处 唐 李百药《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例子 遇到危险情况,应该沉着冷静,不要惊惶失措。 正音 “惶”,不能读作“huāng”。 辨形 “惶”,不能写作“煌”。 辨析 (一)惊惶失措和“惊慌失措”、“张皇失措”;都包含“慌张、举止失常”的意思。不同在于:“惊惶”、“惊慌”和“张皇”的意思不同。惊惶失措含有“恐惧”的内容;多用作书面语。“惊慌失措”和“张皇失措”都可与“从容镇静”相对;“惊慌失措”强调又惊又慌;常用于口语。“张皇失措”仅仅强调“慌”。 用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谜语 吓得没办法 感情 惊惶失措是贬义词。 繁体 驚惶失措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胆破心惊 [ dǎn pò xīn jīng ] ⒈ 形容非常害怕。 英 tremble with fear;
意思解释:拼音 láng bèi bù kān 注音 ㄌㄤˊ ㄅㄟˋ ㄅㄨˋ ㄎㄢ 解释 狼狈:疲惫、窘迫的样子;堪:忍受。指困顿窘迫的样子。 出处 宋 朱熹《与政府札子》:“风痰大作,头目旋晕,几欲僵卧,今已累日,精神愈见昏慢,委是狼狈不堪。” 例子 掌声如翻腾的怒海汹涌的扑向台上去,弄得这些丑类面红耳赤,狼狈不堪。(刘白羽《雷电颂——怀念郭沫若同志》) 正音 “堪”,不能读作“shèn”。 辨形 “堪”,不能写作“勘”。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感情 狼狈不堪是贬义词。 繁体 狼狽不堪 近义 手足无措、惊慌失措 反义 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英语 be in great distress 俄语 быть в крáйне затруднительном положении 日语 狼狽きわまり
意思解释:拼音 mù dìng kǒu dāi 注音 ㄇㄨˋ ㄉ一ㄥˋ ㄎㄡˇ ㄉㄞ 解释 同“目瞪口呆”。 出处 《说唐》第二一回:“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例子 那伙计听说,抬头一看,只见不是同仁堂了,不禁气得目定口呆。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九回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感情 目定口呆是中性词。 繁体 目定口獃 近义 目瞪口呆、目瞪口结、目睁口呆 反义 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英语 see a wolf(hunt grass)
意思解释:拼音 mù zhēng kǒu dāi 注音 ㄇㄨˋ ㄓㄥ ㄎㄡˇ ㄉㄞ 解释 同“目瞪口呆”。 出处 茅盾《惊蛰》:“当下那霹雳似的一声,真把所有在场的贵客都吓得目怔口呆。”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感情 目怔口呆是中性词。 繁体 目怔口獃 近义 目瞪口呆、目瞪口结、目睁口呆 反义 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英语 stare openmouthed
意思解释:拼音 máo gǔ sēn sǒng 注音 ㄇㄠˊ ㄍㄨˇ ㄙㄣ ㄙㄨㄥˇ 解释 毛:头发和汗毛;骨:脊背。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非常恐惧。 出处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想起方才路上光景,不觉毛骨森竦。”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十分恐惧。 感情 毛骨森竦是贬义词。 近义 毛骨悚然、毛骨竦然、毛发悚立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hair stands on end
意思解释:拼音 máo fà sǒng lì 注音 ㄇㄠˊ ㄈㄚˋ ㄙㄨㄥˇ ㄌ一ˋ 解释 毛发:头发和汗毛;耸:竖起。头发与汗毛竖起。形容非常恐惧。 出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迄今思之,尚毛发悚立也。”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十分恐惧。 感情 毛发悚立是贬义词。 近义 毛发悚然、毛发耸然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with one's hair standing on end
意思解释:拼音 mù dèng kǒu jiāng 注音 ㄇㄨˋ ㄉㄥˋ ㄎㄡˇ ㄐ一ㄤ 解释 同“目瞪口呆”。 出处 郁达夫《迟桂花》:“我那忠厚老实的娘……一听了媒人的这一番说话,目瞪口僵,立刻就滚下了几颗眼泪来。”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感情 目瞪口僵是中性词。 繁体 目瞪口殭 近义 目瞪口呆、目瞪口结、目定口呆 反义 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英语 with open mouth 俄语 ошарáшенный
意思解释:拼音 mù dèng kǒu zhāng 注音 ㄇㄨˋ ㄉㄥˋ ㄎㄡˇ ㄓㄤ 解释 同“目瞪口呆”。 出处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江泰登时甩开手,曾文彩目瞪口张地望着他。”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感情 目瞪口张是中性词。 繁体 目瞪口張 近义 目瞪口呆、目瞪口结、目定口呆 反义 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意思解释:拼音 mù dèng kǒu jié 注音 ㄇㄨˋ ㄉㄥˋ ㄎㄡˇ ㄐ一ㄝˊ 解释 同“目瞪口呆”。 出处 王以仁《流浪》:“当他们要我在那张表上填写着我的职业和来杭的目的时,我真是目瞪口结的呆住了。”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感情 目瞪口结是中性词。 繁体 目瞪口結 近义 目瞪口呆、目瞪口张、目定口呆 反义 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英语 stand aghast(be knocked sideways)
意思解释:拼音 máo fā sǒng rán 注音 ㄇㄠˊ ㄈㄚ ㄙㄨㄥˇ ㄖㄢˊ 解释 亦作“毛发耸然”。毛发竖起。极言惊骇、恐惧。 出处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戴监生》:“戴监生偷听到两个鬼的一番议论,议论中居然提到他。戴骤聆至此,毛发悚然。” 例子 邓洪《山中历险记》:“煞静的深夜,一个人在毫无掩蔽的山顶上,听到一声虎啸,那是不由人毛发悚然的。”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十分恐惧。 感情 毛发悚然是中性词。 繁体 毛發悚然 近义 毛骨悚然、毛发耸然、毛发悚立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with every hair erect
意思解释:拼音 máo fā sǒng rán 注音 ㄇㄠˊ ㄈㄚ ㄙㄨㄥˇ ㄖㄢˊ 解释 见“毛发悚然”。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朵思见之,毛发耸然,回顾孟获曰:‘此乃神兵也!’”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十分恐惧。 感情 毛发耸然是中性词。 繁体 毛發聳然 近义 毛骨悚然、毛发悚然、毛发悚立 反义 镇定自若
意思解释:拼音 máo gǔ sǒng rán 注音 ㄇㄠˊ ㄍㄨˇ ㄙㄨㄥˇ ㄖㄢˊ 解释 形容极度惊慌与恐惧。 出处 清 李渔《比目鱼 狐威》:“那些租户债户见了,赫得毛骨竦然。” 例子 淑英看得毛骨竦然,淑华看得怒气冲天。巴金《春》 用法 作定语、状语;指十分恐惧。 感情 毛骨竦然是贬义词。 近义 毛骨悚然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be bloodcurdling
意思解释:拼音 máo gǔ sǒng rán 注音 ㄇㄠˊ ㄍㄨˇ ㄙㄨㄥˇ ㄖㄢˊ 解释 毛:头发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样子。毛发竖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惧惊骇。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例子 黑夜一个人走在荒凉的原野上,忽而传来什么动物的叫声,令人毛骨悚然。 正音 “悚”,不能读作“sù”。 辨析 毛骨悚然和“胆战心惊”;都形容害怕、恐惧。但毛骨悚然语气重;并可用来形容非常冷;“胆战心惊”不用来形容冷;可表示内心的害怕和恐惧。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十分恐惧。 感情 毛骨悚然是贬义词。 近义 不寒而栗、胆战心惊 反义 镇定自若、面无惧色 英语 absolutely terrified 俄语 волосы дыбом встáли 日语 艖(み)の毛もよだつ 德语 vor Angst eine Gǎnseh
意思解释:拼音 pò sàn hún fēi 注音 ㄆㄛˋ ㄙㄢˋ ㄏㄨㄣˊ ㄈㄟ 解释 同“魂飞魄散”。 出处 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可正是船至江心补漏迟,只着我魄散魂飞。”明·徐霖《绣襦记》第三十出:“听说罢心悲痛,骇得我魄散魂飞似痴。” 例子 那女学生见逢之在前探头探脑,便也停住脚步,望了他几眼,更把他弄得魄散魂飞。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回 用法 作定语、状语;同“魂飞魄散”。 感情 魄散魂飞是中性词。 繁体 魄散魂飛 近义 魂飞魄散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be scared out of wits(out of one's senses)
意思解释:拼音 pò sàn hún piāo 注音 ㄆㄛˋ ㄙㄢˋ ㄏㄨㄣˊ ㄆ一ㄠ 解释 形容人临死时神志昏迷、人事不省。 出处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七回:“双手攥定了这根九环锡杖,谨照着他的腰眼骨儿,着实断送他一下,把个孽畜打得一个星飞缭乱,魄散魂飘。” 例子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8卷:“看的人惊得四分五落,魄散魂飘。”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 感情 魄散魂飘是贬义词。 繁体 魄散魂飄 近义 魂飞魄散、魄荡魂摇、魄消魂散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out of one's wits
意思解释:拼音 rén xīn huáng huáng 注音 ㄖㄣˊ ㄒ一ㄣ ㄏㄨㄤˊ ㄏㄨㄤˊ 解释 惶惶:惊惧不安的样子。人内心恐惧不安。形容人们心中惊恐不安。 出处 宋 楼钥《攻愧集 雷雪应诏条具封事》:“乃者水旱连年,人心惶惶。” 例子 无端起来胡闹,蒌喊一阵,西跑一阵,弄得人心惶惶,不是扰乱治安是什么?(哇圣陶《丁祭》) 正音 “惶”,不能读作“huāng”。 辨形 “惶”,不能写作“慌”。 辨析 见“人人自危”。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分句;含贬义。 感情 人心惶惶是贬义词。 近义 心神不定、惊恐万状 反义 高枕无忧、泰然自若、镇定自若 英语 People are nervous. 俄语 общая паника 法语 tous les coeurs sont dans l'angoisse(affolement général)
意思解释:拼音 tí xiào jiē fēi 注音 ㄊ一ˊ ㄒ一ㄠˋ ㄐ一ㄝ ㄈㄟ 解释 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人的行为既令人感到难堪;又令人觉得可笑。皆非:都不是。 出处 唐 孟棨《本事诗 情感》:“笑啼皆不敢,方验作人难。” 例子 刘久发啼笑皆非地站起来了。(沙汀《烦恼》) 正音 “啼”,不能读作“dì”。 辨形 “啼”,不能写作“涕”。 辨析 见“哭笑不得”。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谜语 苦面人 感情 啼笑皆非是贬义词。 繁体 嗁笑皆非 近义 哭笑不得、狼狈不堪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be in an awkward position 俄语 и горько и смешно 德语 nicht wissen,ob man lachen oder weinen soll(zwischen Weinen und Lachen schwanken) 法语 ne savoir s'il veut (doit) rire ou pleurer
意思解释:拼音 wǔ sè wú zhǔ 注音 ㄨˇ ㄙㄜˋ ㄨˊ ㄓㄨˇ 解释 五色:指人脸上的神采;无主:无法主宰。形容恐惧而神色不定。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知分》:“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 例子 西汉·刘向《新序·杂事》:“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 五色无主是贬义词。 繁体 五色無主 近义 六神无主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become confused and turn pale
意思解释:拼音 xīn dàng shén mí 注音 ㄒ一ㄣ ㄉㄤˋ ㄕㄣˊ ㄇ一ˊ 解释 荡:摇动。形容心神不定,难以自持。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八回:“阳衍正在心荡神迷,一闻此语,慌忙接过芍药道:'承女郎见爱,何福能消!但未识芳闺何处?'”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心神不定。 感情 心荡神迷是中性词。 繁体 心蕩神迷 近义 心荡神摇、心荡神驰 反义 镇定自若
意思解释:拼音 xīn dǎn jù liè 注音 ㄒ一ㄣ ㄉㄢˇ ㄐㄨˋ ㄌ一ㄝˋ 解释 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俱:都;裂:破开。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大37回:“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叼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 例子 此时蒙古攻城甚急,鄂州将破,似道心胆俱裂,那敢上前?(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二十二) 正音 “裂”,不能读作“liě”。 辨形 “俱”,不能写作“具”。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歇后语 一口吞颗炸弹 谜语 手榴弹爆炸 感情 心胆俱裂是贬义词。 繁体 心膽俱裂 近义 心惊肉跳、神不守舍、惊恐万状 反义 若无其事、悠然自得、镇定自若 英语 be extremely frightened(terror-stricken)
意思解释:拼音 xuán xīn diào dǎn 注音 ㄒㄨㄢˊ ㄒ一ㄣ ㄉ一ㄠˋ ㄉㄢˇ 解释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23回:“又恐你在深山穷谷被虎狼所伤,使为娘的悬心吊胆,废寝忘食。” 例子 但他们往往遭农会严厉拒绝,所以他们总是悬心吊胆地过日子。(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 悬心吊胆是贬义词。 繁体 懸心弔膽 近义 提心吊胆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be in a cold sweat(with breathless anxiety)
意思解释:拼音 xīn shén huǎng hū 注音 ㄒ一ㄣ ㄕㄣˊ ㄏㄨㄤˇ ㄏㄨ 解释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楚。 出处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21卷:“唯荒诞是务,不接宾友,恶见于人,时多恚怒,心神恍惚。” 例子 彩云胡思乱想了一回,觉得心神恍惚,四肢软胎胎提不起来。(清 曾朴《孽海花》第十二回)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的心情。 感情 心神恍惚是中性词。 繁体 心神怳惚 近义 心神不定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be in a trance(be perturbed in mind) 俄语 не находить себе места 日语 意識(いしき)がぼっとする
意思解释:拼音 xīn shén bù dìng 注音 ㄒ一ㄣ ㄕㄣˊ ㄅㄨˋ ㄉ一ㄥˋ 解释 定:安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出处 《平妖传》第五回:“这般繁华去处,怕你们心神不定,惹出什么事非来。” 例子 叶圣陶《线下·春光不是她的了》:“解开这个篮子取出一些来,又打开那个箱子取出一些来,显然有点心神不定。”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的心情。 感情 心神不定是中性词。 近义 心神不宁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be in a twitter(be ill at ease) 俄语 душéвное смятéние(быть в нерешительности) 日语 心神(しんしん)が落ちつかない
意思解释:拼音 xiē sī dǐ lǐ 注音 ㄒ一ㄝ ㄙ ㄉ一ˇ ㄌ一ˇ 解释 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出处 茅盾《严霜下的梦》:“我听见女子的歇斯底里的喊叫,我仿佛看见许多狼,张开了锯样的尖嘴,在撕碎美丽的身体。” 例子 王朔《空中小姐》:“重新提起了阿眉,我们都有些歇斯底里。” 用法 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感情 歇斯底里是中性词。 繁体 歇斯底裏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hysteria 俄语 истерия(истерический кликушество) 日语 ヒステリー 德语 Hysterie 法语 hystérie
意思解释:拼音 xīn jīng ròu tiào 注音 ㄒ一ㄣ ㄐ一ㄥ ㄖㄡˋ ㄊ一ㄠˋ 解释 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形容心神不安;极其恐惧。跳:发抖。 出处 元 无名氏《争报恩》:“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例子 在那个闷热的夜晚,发生了那种淑娴现在想起还心惊肉跳的事情,使她的精神受到极大的创伤。(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五章) 辨形 “惊”,不能写作“京”。 辨析 心惊肉跳和“心有余悸”;都有“心里恐惧”的意思。但心惊肉跳泛指十分恐惧或预感灾祸临头的恐惧心情;“心有余悸”专指事后还感到恐惧。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形容人极度惊惧恐慌。 歇后语 一锥子扎在身上 谜语 抽搐 感情 心惊肉跳是中性词。 繁体 心驚肉跳 近义 魂飞魄散、心胆俱裂 反义 神色不惊、镇定自若 英语 feel nervous and c
意思解释:拼音 zuò zéi xīn xū 注音 ㄗㄨㄛˋ ㄗㄟˊ ㄒ一ㄣ ㄒㄨ 解释 虚:怕。指做了坏事怕人知道,心里老是不安。 出处 宋 释悟明《联灯会要 重显禅师》:“却顾侍者云:‘适来有人看方丈么?’侍者云:‘有。’师云:‘作贼人心虚。’” 例子 一切违法乱纪者都是作贼心虚,他们损害国家和群众的利益,见不得阳光。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感情 作贼心虚是贬义词。 繁体 作賊心虚 近义 做贼心虚 反义 处之泰然、镇定自若 英语 uneasy lies the head of one with a guilty conscience 俄语 совесть не чистá(у злодея сердце дрожит от стрáха) 日语 悪事(あくじ)をすれば心落(こころお)ちつかず
意思解释:拼音 zhuā ěr náo sāi 注音 ㄓㄨㄚ ㄦˇ ㄋㄠˊ ㄙㄞ 解释 又抓耳朵又搔腮帮子。形容高兴焦急等的样子。(挠、抓:搔)。 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大郎听罢,气得抓耳挠腮没有是处。” 例子 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 正音 “挠”,不能读作“yáo”;“腮”,不能读作“sī”。 辨形 “挠”,不能写作“侥”、“绕”。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补语;形容人焦急、生气、心乱等神情。 谜语 猴子搔头 感情 抓耳挠腮是中性词。 繁体 抓耳撓顋 近义 搓手顿脚、心急火燎、无可如何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manner of anxiety or happiness (scratch one's head ) 法语 se gratter l'oreille en signe d'embarras
意思解释:拼音 zuò lì bù ān 注音 ㄗㄨㄛˋ ㄌ一ˋ ㄅㄨˋ ㄢ 解释 坐着站着都不安宁。形容烦躁、紧张的样子。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7回:“今日天使李俊在家,坐立不安。” 例子 萧状元终日在此来往,吾等见了坐立不安。(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辨析 坐立不安与“坐卧不宁”有别:坐立不安多用在口语里;“坐卧不宁”多用在书面语里。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歇后语 属泥翁的 谜语 躺下才舒服 感情 坐立不安是贬义词。 近义 坐卧不宁 反义 心平气和、平心静气、镇定自若 英语 can neither sleep nor sit still 俄语 не находить себе места(быть охвáченным беспокойством) 日语 いても立(た)ってもいられない,いらいらする 德语 wie auf Kohlen sitzen 法语 être sur des charbons ardents
意思解释:拼音 shàng qì bù jiē xià qì 注音 ㄕㄤˋ ㄑ一ˋ ㄅㄨˋ ㄐ一ㄝ ㄒ一ㄚˋ ㄑ一ˋ 解释 形容因为劳累或焦急而气喘得很厉害。 出处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七回:“一霎时漂流数百里外,直把一个好义急公的老鼠淹得上气不接下气。” 例子 钱钟书《围城》:“想不到肚子里有那些呕不完的东西,只吐得上气不接下气,鼻涕眼泪胃汁都赔了。” 用法 作状语、定语;形容劳累的样子。 谜语 害喘病爬高山 感情 上气不接下气是中性词。 繁体 上氣不接下氣 近义 气喘吁吁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be out of puff(out of breath) 日语 息をはずむ 法语 hors d'haleine(à bout de souffle)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慌张:惊慌失措。惊恐慌张得不知所措。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慌里慌张 [ huāng li huāng zhāng ] ⒈ 指焦急不安或精神慌乱。 例 他慌里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英 flurried; 引证解释 ⒈ 怃乱,不沉着。 引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二:“老程 跑得很快,可是慌里慌张,而且手老拿不稳车把似的。”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一:“在这密密层层的杂草里,一只灰色的跳猫子,慌里慌张往外窜。” 国语辞典 慌里慌张 [ huāng li huāng zhāng ] ⒈ 慌忙失措的样子。 例 如:「他慌里慌张的跑进跑出,不知在忙些什么!」。
意思解释:拼音 dùn zú cuō shǒu 注音 ㄉㄨㄣˋ ㄗㄨˊ ㄘㄨㄛ ㄕㄡˇ 解释 着急惋惜的样子。 出处 梁启超《变法通义·论科举》:“不怀顾犬补牢之义,徒效渊鱼丛爵之愚,犹复顿足搓手。” 例子 他在山上急得顿足搓手,还是无法下山。 用法 作谓语、状语;指着急的样子。 感情 顿足搓手是贬义词。 繁体 頓足搓手 近义 抓耳挠腮 反义 镇定自若
意思解释:拼音 jīng huāng shī sè 注音 ㄐ一ㄥ ㄏㄨㄤ ㄕ ㄙㄜˋ 解释 见“惊惶失色”。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十三回:“倪太守正与倪忠毫无主意,看见开门,以为恶奴前来陷害,不由的惊慌失色。” 例子 次日,燕紫琼、宰玉蟾闻得丈夫又困在阵内,吓的惊慌失色,坐立不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九回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十分吃惊。 感情 惊慌失色是中性词。 繁体 驚慌失色 近义 惊慌失措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signs of alarm(stand aghast)
意思解释:拼音 sàng dǎn wáng hún 注音 ㄙㄤˋ ㄉㄢˇ ㄨㄤˊ ㄏㄨㄣˊ 解释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斯,面不改色。” 例子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6回:“当年跟你老子横冲直撞,杀得那些金兵、湖寇,丧胆亡魂。”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惊恐。 感情 丧胆亡魂是中性词。 繁体 喪膽亡魂 近义 丧胆销魂、丧胆游魂、丧胆消魂 反义 镇定自若
意思解释:拼音 zhāng huáng shī cuò 注音 ㄓㄤ ㄏㄨㄤˊ ㄕ ㄘㄨㄛˋ 解释 见“张皇失措”。 出处 巴金《秋》十一:“枚张惶失措地往四处看。” 例子 李晓明《平原枪声》:“一下子弄得张惶失措,愣住了。” 用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指惊慌。 感情 张惶失措是中性词。 繁体 張惶失措 近义 张皇失措、张徨失措 反义 应对如流、镇定自若
意思解释:拼音 zuò wò bù níng 注音 ㄗㄨㄛˋ ㄨㄛˋ ㄅㄨˋ ㄋ一ㄥˊ 解释 同“坐卧不安”。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各事冗杂,亦难尽述,因此忙的凤姐茶饭无心,坐卧不宁。” 例子 那劣绅不知何日要戴高帽子,每日在家放心不下,坐卧不宁。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情绪。 谜语 不倒翁得相思病 感情 坐卧不宁是贬义词。 繁体 坐臥不寍 近义 坐立不安、如坐针毡、坐卧不安 反义 平心静气、悠然自得、镇定自若 英语 be unable to sit down or sleep at ease(feel restless; be on tenterhooks)
意思解释:拼音 jīng kǒng shī cuò 注音 ㄐ一ㄥ ㄎㄨㄥˇ ㄕ ㄘㄨㄛˋ 解释 措:安排。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出处 都德《柏林之围》:“我和他惊恐失措地互相看着。” 用法 作定语、状语;指害怕。 感情 惊恐失措是贬义词。 繁体 驚恐失措 近义 惊惶失措 反义 镇定自若
意思解释:拼音 shǒu huāng jiǎo luàn 注音 ㄕㄡˇ ㄏㄨㄤ ㄐ一ㄠˇ ㄌㄨㄢˋ 解释 指做事忙乱,没有条理。 出处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一回:“这些忠义话儿人都会说,只怕事当临头,未免又要手慌脚乱了。” 例子 老舍《忙》:“圣人为真理而忙,故不手慌脚乱。” 用法 作谓语、状语;指做事忙乱。 感情 手慌脚乱是中性词。 繁体 手慌脚亂 近义 手忙脚乱、惊慌失措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ado
意思解释:拼音 shǒu huāng jiǎo máng 注音 ㄕㄡˇ ㄏㄨㄤ ㄐ一ㄠˇ ㄇㄤˊ 解释 形容惊慌不安之状。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7回:“匡超人惊得手慌脚忙,说道:‘这是那里晦气!’” 例子 我最近忙得手慌脚忙 用法 作状语、定语;用于口语,指忙乱。 感情 手慌脚忙是中性词。 繁体 手慌腳忙 近义 手忙脚乱 反义 镇定自若
意思解释:拼音 dǎn pò xīn jīng 注音 ㄉㄢˇ ㄆㄛˋ ㄒ一ㄣ ㄐ一ㄥ 解释 形容非常害怕。 出处 明·郭勋《英烈传》第四回:“猛抬头,人人自胆破心惊!钟声半彻云霄,舞动起多少回鸾翔凤。” 例子 这事让她胆破心惊 用法 作谓语、状语;指害怕。 感情 胆破心惊是中性词。 繁体 膽破心驚 近义 胆战心惊、胆破心寒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tremble with fear
意思解释:拼音 dǎn chàn xīn hán 注音 ㄉㄢˇ ㄔㄢˋ ㄒ一ㄣ ㄏㄢˊ 解释 颤:颤抖;寒:忧惧,战栗。形容极度惊慌恐惧。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6回:“半空中一声霹雳,只震得三妖胆颤心寒。” 例子 她被吓得胆颤心寒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 感情 胆颤心寒是中性词。 繁体 膽顫心寒 近义 胆颤心惊、胆战心寒 反义 神色不惊、镇定自若 英语 be terror-stricken
意思解释:拼音 huāng zhāng shī cuò 注音 ㄏㄨㄤ ㄓㄤ ㄕ ㄘㄨㄛˋ 解释 慌张:惊慌失措。惊恐慌张得不知所措。 出处 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25回:“卿家非时而来,慌张失措,有何事故?” 例子 鲁迅《忆韦素园君》:“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 用法 作谓语、状语;指十分恐慌。 感情 慌张失措是贬义词。 繁体 慌張失措 近义 惊惶失措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lose one's presence of mind
意思解释:拼音 xīn dàng shén yí 注音 ㄒ一ㄣ ㄉㄤˋ ㄕㄣˊ 一ˊ 解释 像受到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作用激起强烈情绪,神魂颠倒,不能自持 出处 张贤亮《青春期》:“一个可能是非常缠绵温馨心荡神移的情感交流过程,被简化成直奔终极目标的繁殖行为。” 例子 他被她整得心荡神移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心神不定。 感情 心荡神移是中性词。 繁体 心蕩神移 近义 心荡神摇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rapt(transport)
意思解释:拼音 xīn dàng shén chí 注音 ㄒ一ㄣ ㄉㄤˋ ㄕㄣˊ ㄔˊ 解释 心神飘荡,不能控制自己。 出处 刘心武《钟鼓楼》第二章:“那是他精神生活所达到的一个高峰,至今回忆起来,还不禁心荡神驰。” 例子 熊召政《张居正》第四卷第12回:“他的儿子朱翊钧得其遗传,一闻酒味就心荡神驰。”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心神不定。 感情 心荡神驰是褒义词。 繁体 心蕩神馳 近义 心弛神往 反义 镇定自若 英语 go into ecstasies over(be thrown into ecstasies)
意思解释:拼音 zhàn lì shī zhù 注音 ㄓㄢˋ ㄌ一ˋ ㄕ ㄓㄨˋ 解释 战栗:恐惧的样子;箸:筷子。害怕得连手里的筷子都掉了。形容吓得失去了常态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例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哀号之声震天,百官战栗失箸,董卓饮食谈笑自若。”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 战栗失箸是中性词。 近义 惊惶失措、闻雷失箸 反义 镇定自若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措:安排。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惊惶失措 [ jīng huáng shī cuò ] ⒈ 因惊慌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引证解释 ⒈ 因惊慌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引 《北齐书·元暉业传》:“孝友 临刑,惊惶失措, 暉业 神色自若。”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韩生》:“家唯孀母并一姊,闻之,惊惶失措,急至阁,抚尸大慟。” 吴晗 《灯下集·谈曹操》:“曹操 死, 青州 军惊惶失措,以为天下又要大乱了。” 国语辞典 惊惶失措 [ jīng huáng shī cuò ] ⒈ 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也作「惊慌失措」、「惊惶无措」。 引 《北齐书·卷二八·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一》:「少卿虚心病,元有些怕见他的,亦且出于不意,不觉惊惶失措。」 近 坐卧不安 反 泰然自若 镇定如常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惊慌失色 [ jīng huāng shī sè ] ⒈ 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 例 一直是冷静自恃的,这时他显出惊慌失色的样子。 英 signs of alarm; 引证解释 ⒈ 见“惊惶失色”。 国语辞典 惊慌失色 [ jīng huāng shī sè ] ⒈ 惊恐慌张失去常态。 引 《三侠五义·第七三回》:「看见开门,以为恶奴前来陷害,不由的惊慌失色。」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狼狈不堪 [ láng bèi bù kān ] ⒈ 狼狈:又作“狼贝”、“狼跋”。形容疲惫、窘迫的样子。《三国志·马超传》:“梁宽,赵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现多形容处境困难,窘迫的样子。 例 那提调狼狈不堪…被钦差拍着桌子,狗血喷头的一顿大骂。——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英 be badly battered; get left; in a dilemma; like a drowned mouse; in sore straits; 引证解释 ⒈ 形容处境非常困难、窘迫。 引 宋 朱熹 《与政府札子》:“近於三月六日视事之际,风痰大作,头目旋晕,几欲僵仆,今已累日,精神愈见昏慢,委是狼狈不堪。” 徐迟 《黄山记》:“他们只到了 半山寺,狼狈不堪,临峰翘望,败兴而归。” ⒉ 形容非常破败。 引 阿英 《流离·四月三十日》:“先到庙内休息,屋宇狼狈不堪。” 国语辞典 狼狈不堪 [ láng bèi bù kān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目瞪口僵 [ mù dèng kǒu jiāng ] ⒈ 同“目瞪口呆”。 引证解释 ⒈ 同“目瞪口呆”。 引 郁达夫 《迟桂花》:“我那忠厚老实的娘……一听了媒人的这一番说话,目瞪口僵,立时就滚下了几颗眼泪来。” 国语辞典 目瞪口僵 [ mù dèng kǒu jiāng ] ⒈ 形容受惊或受窘而目光直视,不能言语。 例 如:「他被那强盗吓得目瞪口僵,魂魄全失了。」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目瞪口结 [ mù dèng kǒu jié ] ⒈ 同“目瞪口呆”。 引证解释 ⒈ 同“目瞪口呆”。 引 王以仁 《流浪》:“当他们要我在那张表上填写着我的职业和来 杭 的目的时,我真是目瞪口结的呆住了。”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目瞪口张 [ mù dèng kǒu zhāng ] ⒈ 同“目瞪口呆”。 引证解释 ⒈ 同“目瞪口呆”。 引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江泰 登时甩开手, 曾文彩 目瞪口张地望着他。”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目定口呆 [ mù dìng kǒu dāi ] ⒈ 同“目瞪口呆”。 引证解释 ⒈ 同“目瞪口呆”。 引 《说唐》第二一回:“惊得 王小二 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二回:“伯劳 听了,不觉目定口呆,涨红了脸。” 聂绀弩 《韩康的药店》:“这回,左右可都勇敢当先,大喝一声,就把站在一旁,早已目定口呆有口难分辩的 韩康 和伙计都绑起来了。” 国语辞典 目定口呆 [ mù dìng kǒu dāi ] ⒈ 受惊或受窘以致神情痴呆的样子。也作「目瞪口呆」、「目睁口呆」。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毛骨悚然 [ máo gǔ sǒng rán ] ⒈ 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恐惧惊骇的样子。 例 悟空闻说,毛骨悚然。——《西游记》 英 bloodcurdling; be horror-stricken with every hair erect; enough to make one's blood turn red; 引证解释 ⒈ 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极言吃惊和恐惧。 引 《三国演义》第二二回:“左右将此檄传进, 操 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西游记》第五八回:“那獮猴毛骨悚然,料着难脱,即忙摇身一变,变作个蜜蜂儿。” 冯德英 《苦菜花》第十一章:“转眼间,这堂堂的大客厅,就变成一个齐备的刑事房,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国语辞典 毛骨悚然 [ máo gǔ sǒng rán ] ⒈ 形容极端惊惧害怕。也作「毛骨竦然」、「毛骨耸然」、「毛发悚然」。 引 《西游记·第一〇回》:「龙王见说,心惊胆战,毛骨悚然。」 《儒林外史·第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毛骨竦然 [ máo gǔ sǒng rán ] ⒈ 同“毛骨悚然”。 引证解释 ⒈ 同“毛骨悚然”。 引 清 李渔 《比目鱼·狐威》:“那些租户债户见了,赫得毛骨竦然。”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三:“我们听的人不消说也很有兴会,尽管是听得毛骨竦然,但总要无餍足地找他说鬼。” 巴金 《春》六:“淑英 看得毛骨竦然, 淑华 看得怒气冲天。” 国语辞典 毛骨竦然 [ máo gǔ sǒng rán ] ⒈ 形容害怕战栗。也作「毛骨悚然」。 引 《精忠岳传·第六五回》:「忽然一阵阴风,将灯球火把,尽皆吹灭。众军士毛骨竦然,乌天黑地,那里去捞得,却往四下里去寻火。」 近 不寒而栗 胆战心惊 心惊胆跳 反 面不改容 无所畏惧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毛发耸然 [ máo fā sǒng rán ] ⒈ 见“毛发悚然”。 引证解释 ⒈ 见“毛髮悚然”。 国语辞典 毛发耸然 [ máo fǎ sǒng rán ] ⒈ 形容极端恐惧。 引 《三国演义·第八九回》:「朵思见之,毛发耸然,回顾孟获曰:『此乃神兵也!』」
意思解释:目 字组词 怔 字组词 口 字组词 呆 字组词
意思解释:目 字组词 睁 字组词 口 字组词 呆 字组词
意思解释:魄 字组词 散 字组词 魂 字组词 飞 字组词
意思解释:魄 字组词 散 字组词 魂 字组词 飘 字组词
意思解释:动词 ABCC式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上气不接下气 [ shàng qì bù jiē xià qì ] ⒈ 形容因为劳累或焦急而气喘得很厉害。 例 她上气不接下气地往山村跑去。——李娴娟等《血染的爱》 英 gasp for breath; be out of breath; 引证解释 ⒈ 呼吸急促的样子。 引 清 李渔 《玉搔头·微行》:“万岁,你这样会跑马,把臣赶得上气不接下气。” 茅盾 《大鼻子的故事》:“老太婆走得上气不接下气似的。” 国语辞典 上气不接下气 [ shàng qì bù jiē xià qì ] ⒈ 呼吸急促,气喘吁吁。 引 《官场现形记·第六〇回》:「毕竟他是有病之人,说到这里,便觉上气不接下气。」 《文明小史·第五七回》:「大人上了年纪,这几天喘得上气不接下气,那里还禁得起药针呢?」 英语 not enough breath (idiom); to gasp for breath 德语 atemlos, keuchend [Sprichw.] 法语 (expr. idiom.) ne pas avoir assez de souffle, haleter
意思解释:丧 字组词 胆 字组词 亡 字组词 魂 字组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悬 字组词 心 字组词 吊 字组词 胆 字组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心 字组词 胆 字组词 俱 字组词 裂 字组词
意思解释:心 字组词 荡 字组词 神 字组词 驰 字组词
意思解释:心 字组词 荡 字组词 神 字组词 迷 字组词
意思解释:心 字组词 荡 字组词 神 字组词 移 字组词
意思解释:歇 字组词 斯 字组词 底 字组词 里 字组词
意思解释:三心二意 心猿意马 心神恍惚
意思解释:心神不定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按捺:抑制,忍耐。无法抑制。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