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解释 |
---|---|
夏服 | 夏服 夏服,良箭名。《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 郭璞 注引 服虔 曰:“服,盛箭器也。 夏后氏 之良弓,名繁弱;其矢亦良,即繁弱箭服,故曰夏服也。”一说指古之善射者 夏羿 的箭囊。夏天的服装。 基本解释 良箭名。《文选.司马相如》:"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郭璞注引服虔曰:"服,盛箭器也。夏后氏之良弓,名繁弱;其矢亦良,即繁弱箭服,故曰夏服也。"一说指古之善射者夏羿的箭囊。见《史记 |
夏装 | 夏装 夏季穿着清凉避暑的服装,称夏装。一般指短袖,背心,短裤,裙子等比较凉快透气的服装服饰. 基本解释 夏装 xizhuāng [summerclothing]夏衣 辞典解释 夏装xiàzhuāngㄒㄧㄚˋㄓㄨㄤ 适合夏天穿著的服装。 网络解释 夏装 夏季穿着清凉避暑的服装,称夏装。一般指短袖,背心,短裤,裙子等比较凉快透气的服装服饰. |
解夏草 | 词语解释 解夏草 [ jiě xià cǎo ] ⒈ 解夏之日,诸僧取生茆拟作释迦成道时之吉祥草,坐于其上而行解夏之法,然后以之分赠施主,以示分福之意。 引证解释 ⒈ 解夏之日,诸僧取生茆拟作 释迦 成道时之吉祥草,坐于其上而行解夏之法,然后以之分赠施主,以示分福之意。参见“解夏”。 引 《释氏要览·入众》:“今 浙江 僧解夏日,以綵束茆以遗檀越,谓之解夏草。” |
取夏衣 | 取夏衣 qǔ xià yī 取夏衣 指古代已嫁女子于五月间回娘家看望父母。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五月归宁,谓之取夏衣。按 周 礼,后妃归宁亦用絺綌,则夏之归宁,其来久矣。” 基本解释 指古代已嫁女子于五月间回娘家看望父母。 网络解释 取夏衣 qǔxiàyīㄑㄩˇㄒㄧㄚˋㄧ 取夏衣 指古代已嫁女子于五月间回娘家看望父母。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二》:“五月归宁,谓之取夏衣。按周礼,后妃归宁亦用絺綌,则夏之归宁,其来久矣。” |
构夏 | 词语解释 构夏 [ gòu xià ] ⒈ 见“构厦”。 引证解释 ⒈ 见“构厦”。 |
夏礼 | |
邊夏 | 边夏 边地少数民族与中原华夏族的并称 唐 张秀明 《对旄人奏散判》:“边夏不杂,声未动于禁靺;风霜有典,罪已彰于惠文。” 基本解释 边地少数民族与中原华夏族的并称。 网络解释 边夏 边地少数民族与中原华夏族的并称 唐张秀明《对旄人奏散判》:“边夏不杂,声未动于禁靺;风霜有典,罪已彰于惠文。” |
销夏 | |
歇夏 | 歇夏 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夏天,娘家要将出嫁的女儿接回娘家过夏天。 基本解释 犹歇伏。 辞典解释 歇夏xiēxiàㄒㄧㄝㄒㄧㄚˋ 夏季休业。 如:「每逢店里歇夏,张小姐便趁机到国外度假。」 避暑。 如:「每年炎暑时,他总是到山中别墅歇夏。」 网络解释 歇夏 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夏天,娘家要将出嫁的女儿接回娘家过夏天。 |
時夏 | 时夏 《时夏》是笔落惊风雨创作的网络小说,发表于晋江文学网。 基本解释 夏季。 网络解释 时夏 《时夏》是笔落惊风雨创作的网络小说,发表于晋江文学网。 |
亚夏 | |
冬暖夏凊 | 词语解释 ⒈ 凊:凉。冬天使温暖,夏天使凉爽。比喻适合时用。 |
僧夏 | 僧夏 【释义】:(1)指僧尼受戒后的年数。夏,夏腊。 唐 白居易 《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荼毗幢记》:“ 大和 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终於本院,报年八十六,僧夏六十五。” 清 钱谦益 《天童密云禅师悟公塔铭》:“世寿七十七,僧夏四十四。” (2)本谓僧尼于夏日就禅刹挂单,引申指寺庙。 金 元好问 《宝岩纪行》诗:“兹山缘未了,僧夏容宿留;终当丐馀年,奇探尽云岫。” 基本解释 1.指僧尼受戒后的年数。夏,夏腊。2.本谓 |
晚夏 | 晚夏 晚夏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wǎn xià,夏末,指农历六月。 基本解释 夏末。指农历六月。 网络解释 晚夏 晚夏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wǎnxià,夏末,指农历六月。 |
楚夏 | 词语解释 楚夏 [ chǔ xià ] ⒈ 南楚和诸夏。 引证解释 ⒈ 南 楚 和诸 夏。 引 汉 荀悦 《申鉴·时事》:“文有磨灭,言有 楚 夏,出有先后……执不俱是,比而论之,必有可参者焉。”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公不谋声训,而 楚 夏 移情,故能使解剑拜仇,归田息讼。” 明 杨慎 《<上林赋>连绵字》:“字有古今,音有 楚 夏。” |
夏至點 | 辞典解释夏至点xià zhì diǎn 黄道上最北之点。太阳自春分后,行于赤道之北,其赤纬最大时为二十三度二十六分五十九秒,约在六月二十一日。此时太阳所居之位置,称为「夏至点」。 英语 the summer solstice 基本解释 辞典解释 夏至点xiàzhìdiǎnㄒㄧㄚˋㄓˋㄉㄧㄢˇ 黄道上最北之点。太阳自春分后,行于赤道之北,其赤纬最大时为二十三度二十六分五十九秒,约在六月二十一日。此时太阳所居之位置,称为「夏至点」。 英语thesummersolstice |
夏圭 | |
夏官正 | 夏官正 夏官正,官名。掌司四时之官。唐至清皆置,隶司天台(监)、太史院或钦天监。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宋史.职官志五》。华夏是一个农业发达最早的民族。早在远古,对自然界的观测就已达到十分精细的水平;对人与自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最能体察入微。 基本解释 官名。唐宋以来均为司天官属中管四时的官。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宋史.职官志五》。 网络解释 夏官正 夏官正,官名。掌司四时之官。唐至清皆置,隶司天 |
西夏 | 词语解释 西夏 [ xī xià ] ⒈ 公元1038年党项族在今中国宁夏、陕西北部、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和内蒙古西部建立的政权,1227年为元灭。 英 the Xi Xia Dynasty; the Western Xia regime; 引证解释 ⒈ 相传为我国古代西方的小国名。 引 《穆天子传》卷四:“自 阳紆 西至于 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自 西夏 至于 珠余氏 及 河首,千有五百里。” 《逸周书·史记》:“昔者 西夏 性仁非兵,城郭不脩,武士无位,惠而好赏;财屈而无以赏, 唐氏 伐之,城郭不守,武 |
一夏 | |
夏虫语冰 | |
纳夏 | 纳夏 纳夏 古乐章名。九夏之一。《周礼·春官·锺师》:“钟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祴夏》,《骜夏》。” 郑玄 注:“四方宾来,奏《纳夏》。” 基本解释 古乐章名。九夏之一。 网络解释 纳夏 纳夏 古乐章名。九夏之一。《周礼·春官·锺师》:“钟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 |
骜夏 | 骜夏 古乐章名。九夏之一 骜夏(骜夏) 《周礼·春官·锺师》:“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王夏》、《肆夏》……《骜夏》。” 郑玄 注:“公出入,奏《骜夏》。”参见“ 九夏 ”。 基本解释 古乐章名。九夏之一。 网络解释 骜夏 古乐章名。九夏之一 骜夏(骜夏) 《周礼·春官·锺师》:“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王夏》、《肆夏》……《骜夏》。”郑玄注:“公出入,奏《骜夏》。”参见“九夏”。 |
春去夏来 | 词语解释 春去夏来 [ chūn qù xià lái ] ⒈ 春天过去,夏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例 春去夏来年复年,生歌死哭长相守。 英 summer succeeds spring; |
夏后开 | |
夏鸡 | |
夏二子 | 夏二子 夏二子:指蚊与蝇。 基本解释 指蚊与蝇。 网络解释 夏二子 夏二子:指蚊与蝇。 |
边夏 | 边夏 边地少数民族与中原华夏族的并称 唐 张秀明 《对旄人奏散判》:“边夏不杂,声未动於禁靺;风霜有典,罪已彰於惠文。” 基本解释 边地少数民族与中原华夏族的并称。 网络解释 边夏 边地少数民族与中原华夏族的并称 唐张秀明《对旄人奏散判》:“边夏不杂,声未动於禁靺;风霜有典,罪已彰於惠文。” |
夏礼 | 夏礼 夏礼 [明]年七岁能书斗大字,人称为“书小生”,沈周作长歌赠之。《苏州志》 基本解释 夏代的礼法。 辞典解释 夏礼xiàlǐㄒㄧㄚˋㄌㄧˇ 夏代制定的礼法。 《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网络解释 夏礼 夏礼 [明]年七岁能书斗大字,人称为“书小生”,沈周作长歌赠之。《苏州志》 |
夏桀 | 夏朝末代君王。名履癸。暴虐荒淫。汤起兵伐桀,败之于鸣条,流死于南巢。参阅《史记.夏本纪》。 基本解释 夏朝末代君王。名履癸。暴虐荒淫。汤起兵伐桀,败之于鸣条,流死于南巢。参阅《史记.夏本纪》。 辞典解释 夏桀xiàjiéㄒㄧㄚˋㄐㄧㄝˊ 夏朝末位君主,名履癸,谥号桀,约于西元前一八一八年左右即位,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于一七六六年左右为成汤所败,死于南巢,夏亡。 |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