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解释 |
---|---|
菩薩十地 | 辞典解释菩萨十地pú sà shí dì 菩萨境界的十种阶位。参见「十地」条。 基本解释 辞典解释 菩萨十地púsàshídìㄆㄨˊㄙㄚˋㄕˊㄉㄧˋ 菩萨境界的十种阶位。参见「十地」条。 |
菩萨低眉 | |
菩萨心肠 | |
菩薩魚 | 菩萨鱼 (动物)菩萨鱼的别名:中国斗鱼(中国现代比较统一的鱼名-中国斗鱼)、叉尾斗鱼、天堂鱼、斗鱼,花蝶鱼(薛德焴《系统动物学》),钱爿鱼(《脊椎动物分类学》),蝴蝶鱼、火烧板(《中国动物图谱·鱼类》)。 中国斗鱼分布于中国南方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淡水流域,活动于浅水洼或水草茂密的岸边,外形美观,色彩美丽,可作为观赏鱼类。 因为它是叉尾斗鱼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所以也叫“普通叉尾斗鱼”,简称“普叉”,在国内不同地方, |
地藏菩萨 | 地藏菩萨 (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地藏菩萨(梵语: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就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所以这位菩萨同时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也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并且成为了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唐朝来华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认为是地藏菩萨 |
生菩萨 | |
菩提達摩 | 辞典解释菩提达摩pú tí dá mó 中国禅宗初祖。南印度婆罗门人,出家后倾心于大乘佛法。梁武帝普通年到达广州,后至北魏,所到之处,以禅法教人。游嵩山少林寺,在那儿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为「壁观婆罗门」。以二入四行为思想内容。达摩的事迹,随著禅宗的发展,渐趋神异,并成为中国画家所爱的画题。在通俗侠义小说中,菩提达摩也成了少林武功的创始者。 英语 Bodhidharma德语 Bodhidharma (Sprachw) 基本解释 辞典解释 菩提达摩pútídámóㄆㄨˊㄊ |
菩薩子 | 指菩萨的小塑像。 基本解释 指菩萨的小塑像。 |
三菩提 | |
菩萨鱼 | 菩萨鱼 (动物)菩萨鱼的别名:中国斗鱼(中国现代比较统一的鱼名-中国斗鱼)、叉尾斗鱼、天堂鱼、斗鱼,花蝶鱼(薛德焴《系统动物学》),钱爿鱼(《脊椎动物分类学》),蝴蝶鱼、火烧板(《中国动物图谱·鱼类》)。 中国斗鱼分布于中国南方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淡水流域,活动于浅水洼或水草茂密的岸边,外形美观,色彩美丽,可作为观赏鱼类。 因为它是叉尾斗鱼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所以也叫“普通叉尾斗鱼”,简称“普叉”,在国内不同地方, |
菩薩面 | 菩萨面 菩萨面是汉语词汇,拼音为pú sà miàn,意思是形容慈祥的面容。 基本解释 1.形容慈祥的面容。 网络解释 菩萨面 菩萨面是汉语词汇,拼音为púsàmiàn,意思是形容慈祥的面容。 |
菩薩心腸 | 菩萨心肠 菩萨心肠,是汉语词汇,出自《西湖佳话·放生善迹》,解释为心地善良后常用以比喻善良的人。 基本解释 菩萨心肠 psxīnchng [kindheartedandmerciful]比喻心地仁慈 吾弟以恩报仇,实是菩萨心肠。《西湖佳话放生善迹》 辞典解释 菩萨心肠púsàxīnchángㄆㄨˊㄙㄚˋㄒㄧㄣㄔㄤˊ 比喻慈悲之心。 《西湖佳话.放生善迹》:「吾弟以恩报仇,实是菩萨心肠。」 网络解释 菩萨心肠 菩萨心肠,是汉语词汇,出自《西湖佳话·放生善迹》,解释为心地善良后常 |
菩萨面 | |
菩萨人 | 即菩萨。 基本解释 即菩萨。 |
肉身菩萨 | 肉身菩萨 (神话人物)佛教认为佛菩萨或高僧大德圆寂后,可得舍利。《玄应音义》载:“舍利有全身、碎身之别”。全身舍利即是指高僧示寂后,其身体经久不烂,常保原形而栩栩如生者。碎身舍利指高僧大德荼毗后之遗骨。我们所说的肉身菩萨,就是佛教所说的全身舍利。《金梵明经》载:“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戒定慧之所熏修,就是佛教对肉身不烂的解释。 基本解释 佛教语。谓即生修成的菩萨。亦为大善知识的 |
生菩薩 | 生菩萨 比喻容貌端丽。 唐 孟棨 《本事诗·嘲戏》:“少妙之时,视之如生菩萨。” 宋 王谠 《唐语林·容止》:“调美姿貌,人号为生菩萨。” 基本解释 1.活菩萨。喻容貌端丽。 辞典解释 生菩萨shēngpúsàㄕㄥㄆㄨˊㄙㄚˋ 活菩萨。比喻容貌端庄的妇女。 唐.孟棨〈本事诗.嘲戏〉:「少妙之时,视之如生菩萨。」 网络解释 生菩萨 比喻容貌端丽。 唐孟棨《本事诗·嘲戏》:“少妙之时,视之如生菩萨。” 宋王谠《唐语林·容止》:“调美姿貌,人号 |
三菩提 | 三菩提 指三乘之人所得的菩提:又名三乘菩提,即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 基本解释 见"三藐三菩堤"。 网络解释 三菩提 指三乘之人所得的菩提:又名三乘菩提,即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 |
邊菩薩 | 边菩萨 边菩萨是边镐 的诨名。 基本解释 五代边镐的诨名。参见"边和尚"。 网络解释 边菩萨 边菩萨是边镐的诨名。 |
王菩 | 即王瓜。 基本解释 即王瓜。 |
边菩萨 | 边菩萨 边菩萨是边镐 的诨名。 基本解释 五代边镐的诨名。参见"边和尚"。 网络解释 边菩萨 边菩萨是边镐的诨名。 |
三藐三菩提 | |
泥菩萨 | |
觀世音菩薩 | 辞典解释观世音菩萨guān shì yīn pú sà 佛教菩萨名。为阿弥陀佛的左脇侍。西方三圣之一。是慈悲的象征,当众生有苦难时,只要称念他的名号,即可获得解脱苦厄。他还会就众生的因缘,化作种种不同的身分度化之。因此又有各种别称,如水月观音、鱼篮观音、马郎妇观音等,合计中日关于观世音的别称,共有三十三。又名三十三身。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南北朝多依经典作男子,唐以后常作女相。是佛教中最受崇拜的菩萨。观世音也译作「观自在 |
菩提正道菩薩戒論 | 辞典解释菩提正道菩萨戒论pú tí zhèng dào pú sà jiè lùn 书名。宗喀巴撰。系统的阐述佛教戒律及戒律精神,是西藏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律典之一。 基本解释 辞典解释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pútízhèngdàopúsàjièlùnㄆㄨˊㄊㄧˊㄓㄥˋㄉㄠˋㄆㄨˊㄙㄚˋㄐㄧㄝˋㄌㄨㄣˋ 书名。宗喀巴撰。系统的阐述佛教戒律及戒律精神,是西藏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律典之一。 |
菩薩 | 菩萨 (宗教语)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萨埵,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对于声闻、缘觉二乘 |
菩萨面 | 菩萨面 菩萨面是汉语词汇,拼音为pú sà miàn,意思是形容慈祥的面容。 基本解释 1.形容慈祥的面容。 网络解释 菩萨面 菩萨面是汉语词汇,拼音为púsàmiàn,意思是形容慈祥的面容。 |
黄毛菩萨 | 词语解释 黄毛菩萨 [ huáng máo pú sà ] ⒈ 牛的别称。 引证解释 ⒈ 牛的别称。 引 宋 陶穀 《清异录·黄毛菩萨》:“予 阳翟 庄舍左右有田老者,不为欺心事,出言鯁直,諢名 撞倒墻。尤不喜杀牛,见村舍悬列牛头脚,告妻子曰:‘天下人所喫皆从此黄毛菩萨身上发生,临了杀倒,却有天在。’” |
路头菩萨 | 路头菩萨 词语解析 吴 地所祀的五祀中之行神。亦为财神。 清 李玉 《人兽关·园中掘藏》:“[丑寻介]路头菩萨,那里去了?”亦省称“ 路头 ”。《何典》第三回:“明日还要把小炒肉烧烧路头。”参阅 清 顾禄 《清嘉录·接路头》 基本解释 吴地所祀的五祀中之行神。亦为财神。 网络解释 路头菩萨 词语解析 吴地所祀的五祀中之行神。亦为财神。清李玉《人兽关·园中掘藏》:“[丑寻介]路头菩萨,那里去了?”亦省称“路头”。《何典》第三回:“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教名词)阿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最高的智慧觉悟。阿耨多罗是“无上”之意(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是“上而正”之意,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和觉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汉语词语)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一译为“无上正遍知”。是佛无上觉智。 基本解释 1.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一译为"无上正遍知"。是佛无上觉智。佛教认为得到这种无上的﹑正确的﹑普遍 |
黃毛菩薩 | 黄毛菩萨 黄毛菩萨是牛的别称。 基本解释 牛的别称。 网络解释 黄毛菩萨 黄毛菩萨是牛的别称。 |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