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解释 |
---|---|
槐绶 | 词语解释 槐绶 [ huái shòu ] ⒈ 三公的印绶。绶,印纽丝带。借指印。 引证解释 ⒈ 三公的印绶。绶,印纽丝带。借指印。 引 北周 庾信 《伤王司徒褒》诗:“緑紱紆槐綬,黄金饰侍蝉。” |
吐绶鸟 | 即吐绶鸡。 基本解释 即吐绶鸡。 网络解释 |
卷绶 | 词语解释 卷绶 [ juàn shòu ] ⒈ 卷束绶带。谓官吏辞职。 引证解释 ⒈ 卷束绶带。谓官吏辞职。 引 《艺文类聚》卷五九引 南朝 梁简文帝 《答湘东王庆州牧书》:“必欲卷綬避贤,辞病收迹。” |
青绶 | |
绶鸡 | |
解印绶 | 词语解释 解印绶 [ jiě yìn shòu ] ⒈ 解下印绶。谓辞免官职。 引证解释 ⒈ 解下印绶。谓辞免官职。 引 《汉书·薛宣传》:“游(谢游 )得檄,亦解印綬去。” 宋 岳珂 《桯史·李敬子》:“敬子 解其意。一夕,解印綬遁去。” 梁启超 《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第十二节:“噶苏士 既解印綬,旋察 古鲁家 之异志,知事不可为,乃避难于 突厥。” 亦省作“解綬”、“解印”。 汉 蔡邕 《文范先生陈仲弓铭》:“郡政有错,争之不从,即解綬去。” 唐 |
结绶 | 词语解释 结绶 [ jié shòu ] ⒈ 佩系印绶。谓出仕为官。 引证解释 ⒈ 佩系印绶。谓出仕为官。 引 《汉书·萧育传》:“﹝ 萧育 ﹞少与 陈咸、朱博 为友,著闻当世。往者有 王阳、贡公,故 长安 语曰:‘ 萧 朱 结綬, 王 贡 弹冠’,言其相荐达也。” 唐 皇甫冉 《杂言无锡惠山寺流泉歌》:“我来结綬未经秋,已厌微官忆旧游。” 明 梁辰鱼 《浣纱记·不允》:“结綬 金马 庭,高议 云臺 上。” 郁达夫 《自汉皋至辰阳流亡途中口占》:“岂为行吟来 |
朱绶 | 朱绶 (清朝官吏)[清](1789—1840)字仲环,又字仲洁,号酉生,江苏元和人。道光十一年(公元一八三一年)举人。尝佐梁章钜幕,章奏多出其手。又勤学敦行,廉清简默,为来所重。 基本解释 红色丝带。古代用以系印章﹑玉佩和帷幕之类。 网络解释 朱绶(清朝官吏) [清](1789—1840)字仲环,又字仲洁,号酉生,江苏元和人。道光十一年(公元一八三一年)举人。尝佐梁章钜幕,章奏多出其手。又勤学敦行,廉清简默,为来所重。 |
赤绶 | 词语解释 赤绶 [ chì shòu ] ⒈ 古代官服上系印纽的赤色丝带。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官服上系印纽的赤色丝带。 引 《后汉书·舆服志下》:“诸侯王赤綬。” 南朝 梁 江淹 《横吹赋》:“赤綬紫驳,星含露分。” 明 高启 《送董湖州》诗:“五马贵专城,花兼赤綬明。” |
绶笥 | |
绶笥 | 绶笥 shòu sì ㄕㄡˋ ㄙㄧˋ 绶笥(绶笥) 盛印绶的箱子。《后汉书·方术传下·许曼》:“ 陇西 太守 冯绲 始拜郡,开绶笥,有两赤蛇分南北走。” 基本解释 1.盛印绶的箱子。 网络解释 绶笥 shòusìㄕㄡˋㄙㄧˋ 绶笥(绶笥) 盛印绶的箱子。《后汉书·方术传下·许曼》:“陇西太守冯绲始拜郡,开绶笥,有两赤蛇分南北走。” |
桃绶 | 桃绶 桃绶,汉语词语,拼音是táo shòu,释义是桃花绶,亦泛指印绶。 基本解释 1.即桃花绶。亦泛指印绶。2.指桃红色的丝带。3.指桃花。 网络解释 桃绶 桃绶,汉语词语,拼音是táoshòu,释义是桃花绶,亦泛指印绶。 |
解绶 | 解绶 拼音:jiě shòu 注音: 条目:解绶(解绶) 基本解释 解下印绶。指辞去官职:解绶还乡。 辞典解释 解绶jiěshòuㄐㄧㄝˇㄕㄡˋ 解下印绶,即辞官卸任。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休解绶,慢投簪,从来日月岂常阴?」也作「解龟」。 网络解释 解绶 拼音:jiěshòu 注音:ㄐㄧㄝˇㄕㄡˋ 条目:解绶(解绶) |
宝绶 | 宝绶 宝绶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bǎo shòu,意思是帝王、皇后的印玺。 基本解释 帝王﹑皇后的印玺。 网络解释 宝绶 宝绶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bǎoshòu,意思是帝王、皇后的印玺。 |
佩绶 | |
绶虉 | |
盭绶 | 词语解释 盭绶 [ lì shòu ] ⒈ 诸侯王佩的印绶。色黄而近绿,因用?草染制,故名。 引证解释 ⒈ 诸侯王佩的印绶。色黄而近绿,因用荩草染制,故名。 引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诸侯王, 高帝 初置,金璽盭綬。”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盭,草名也,出 琅邪 平昌县,似艾,可染緑,因以为綬名也。”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杨妃 专宠帝室,金印盭綬,宠徧於 銛 釗 ;象服鱼轩,荣均於 秦 虢。” 国语辞典 盭绶 [ lì shòu ] ⒈ 绿色的绶 |
绶花 | |
公绶 | 公绶 公绶是汉语词语,读音为gōng shòu,意思为高官显贵。 基本解释 1.指高官显贵。 网络解释 公绶 公绶是汉语词语,读音为gōngshòu,意思为高官显贵。 |
印绶 | 印绶 印绶,汉语词汇。拼音:yìn shòu 释义:1、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2、借指官爵。 基本解释 印绶 ynshu [silkribbonusedtofastensealsandcorrespondence]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绶带 辞典解释 印绶yìnshòuㄧㄣˋㄕㄡˋ 印信和系在印信上的丝带。 《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其后公孙述数出兵汉中,遣使以大司空扶安王印绶授嚣。」 《三国演义.第二回》:「吾缴还印绶,从此去矣。」 网络解释 印绶 印绶,汉语词汇。拼音:yì |
进绶 | 词语解释 进绶 [ jìn shòu ] ⒈ 进升官阶。绶,丝带,用来系印环或玉佩。古时常用不同颜色的丝带标识官吏的身分和等级。 引证解释 ⒈ 进升官阶。绶,丝带,用来系印环或玉佩。古时常用不同颜色的丝带标识官吏的身分和等级。綬,一本作“级”。 引 唐 源乾曜 《奉和御制乾曜与张说宋璟同日上官命宴都堂赐诗》:“进綬怀三少,承光尽百身。” |
解绶 | 词语解释 解绶 [ jiě shòu ] ⒈ 解下印绶。指辞去官职:解绶还乡。 引证解释 ⒈ 见“解印綬”。 国语辞典 解绶 [ jiě shòu ] ⒈ 解下印绶,即辞官卸任。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也作「解龟」。 引 《喻世明言·卷四〇·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休解绶,慢投簪,从来日月岂常阴?」 |
墨绶 | 词语解释 墨绶 [ mò shòu ] ⒈ 结在印钮上的黑色丝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后汉书·蔡邕传》:“墨绶长吏,职典理人。”后因以“墨绶”作为县官及其职权的象征。 引证解释 ⒈ 结在印钮上的黑色丝带。 引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令、长,皆 秦 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 |
印绶 | |
宝绶 | 词语解释 宝绶 [ bǎo shòu ] ⒈ 帝王、皇后的印玺。 引证解释 ⒈ 帝王、皇后的印玺。 引 唐 令狐楚 《郑尚书贺册皇太后表》:“献宝綬于内朝,宣玉册于中禁。” 《新五代史·吴世家·杨行密》:“夏四月, 温(徐温 )奉玉册,宝綬尊 隆演(杨隆演 )即 吴王 位。” |
花绶 | 1.系官印用的织有花彩的丝带。 基本解释 1.系官印用的织有花彩的丝带。 |
双绶 | 双绶 双绶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shuāng shòu,意思是两条绶带。出自唐 皇甫曾 《国子柳博士兼领太常博士辄申贺赠》诗。 基本解释 1.两条绶带。唐代五品以上官员朝服所佩。 网络解释 双绶 双绶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shuāngshòu,意思是两条绶带。出自唐皇甫曾《国子柳博士兼领太常博士辄申贺赠》诗。 |
绶带鸟 | |
挂绶 | 词语解释 挂绶 [ guà shòu ] ⒈ 谓辞官。绶,系在印纽上的丝带。 引证解释 ⒈ 谓辞官。綬,系在印纽上的丝带。参见“挂印”。 引 唐 元稹 《归田》诗:“陶君 三十七,挂綬出都门。” |
绶鸟 | 绶鸟 因上嘴根有肉绶,呈五色,能伸缩,故名。《埤雅·释鸟四》:“绶鸟,一名鷊,亦或谓之吐绶,咽下有囊如小绶,五色彪炳……亦曰真珠鸡,体有真珠点文。”参见“ 吐绶鸡 ”。 基本解释 即吐绶鸡。亦称火鸡。因上嘴根有肉绶,呈五色,能伸缩,故名。 网络解释 绶鸟 因上嘴根有肉绶,呈五色,能伸缩,故名。《埤雅·释鸟四》:“绶鸟,一名鷊,亦或谓之吐绶,咽下有囊如小绶,五色彪炳……亦曰真珠鸡,体有真珠点文。”参见“吐绶鸡”。 |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