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解释 |
---|---|
王禹偁 | 王禹偁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诗人、散文家。北宋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宋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至黄州,故世称王黄州,后又迁蕲州病死。 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 |
禹瀆 | 禹渎 夏禹 开凿的水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 河 之入海,旧在 碣石 ,今川流所导,非 禹 渎也。 基本解释 夏禹开凿的水道。 网络解释 禹渎 夏禹开凿的水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河之入海,旧在碣石,今川流所导,非禹渎也。 |
禹啟 | 禹启 禹启 指 夏禹 及其子 启。 唐 卢僎 《上幸皇太子新院应制》诗:“父子 成 钊 合,君臣 禹 启 同。仰天歌圣道,犹愧乏雕虫。” 基本解释 指夏禹及其子启。 网络解释 禹启 禹启 指夏禹及其子启。唐卢僎《上幸皇太子新院应制》诗:“父子成钊合,君臣禹启同。仰天歌圣道,犹愧乏雕虫。” |
禹孙 | 词语解释 禹孙 [ yǔ sūn ] ⒈ 药草名。泽泻的别称。 引证解释 ⒈ 药草名。泽泻的别称。 引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八·泽泻》:“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 禹 能治水,故曰禹孙。” |
禹湯 | 禹汤 禹汤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yǔ tāng,意思是夏禹和商汤。 基本解释 夏禹和商汤。后视为贤明君主的典范。 网络解释 禹汤 禹汤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yǔtāng,意思是夏禹和商汤。 |
禹門 | 禹门 禹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龙门的别称,相传为夏禹所凿。境内有著名的禹门口在山西河津县城西北12公里的黄河峡谷中。禹门原为龙门,据《水经注》载:“龙门为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后人怀念禹的功德,称为禹门 基本解释 1.即龙门。地名。在山西河津县西北﹑陕西韩城县东北。相传为夏禹所凿,故名。2.即龙门。指科举试场。 网络解释 禹门 禹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龙门的别称,相传为夏禹所凿。境内有著名的禹门口在山西河津 |
禹餘糧 | 禹余粮 禹余粮,中药名。为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主含碱式氧化铁[FeO(OH)]。具有涩肠止泻,收敛止血之功效。常用于久泻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带下。 基本解释 1.中药名。又名禹粮石。为一种褐铁矿矿石。性微寒,味甘涩,有涩肠﹑止血功能。相传夏禹治水时弃其余粮于江中,化为此石,故名。见《太平御览》卷九八八引《博物志》。2.麦门冬的别名。参见"禹葭"。3.蒒草的别名。 辞典解释 禹余粮yǔyúliángㄩˇㄩˊㄌㄧㄤˊ 植物名:(1)麦门冬。《尔 |
大禹 | 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姓姒,亦称“禹”、“夏禹”、“戎禹”。鲧的儿子。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的命令治理洪水。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治水十三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将洪水制服。因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建都在安邑,后东巡至会稽而死。其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代。 基本解释 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姓姒,亦称“禹”、“夏禹”、“戎禹”。鲧 |
神禹 | |
舜禹 | 舜禹 舜禹,读音:shùn yǔ,汉语词语,指虞舜 和 夏禹 的并称。 基本解释 1.虞舜和夏禹的并称。 网络解释 舜禹 舜禹,读音:shùnyǔ,汉语词语,指虞舜和夏禹的并称。 |
舜禹 | |
禹碑 | |
禹王臺 | 辞典解释禹王台yǔ wáng tái 相传春秋时师旷吹乐之台。在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南。后人思念禹的功德,建庙于此台,故称为「禹王台」。 也称为「吹台」。 基本解释 辞典解释 禹王台yǔwángtáiㄩˇㄨㄤˊㄊㄞˊ 相传春秋时师旷吹乐之台。在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南。后人思念禹的功德,建庙于此台,故称为「禹王台」。 也称为「吹台」。 |
邓禹笑人 | 邓禹笑人 《南齐书 王融传》载:南朝齐王融年轻时自恃才高,急于做到公卿,曾抚案而叹:“为尔寂寂,邓禹笑人。”按,东汉邓禹辅佐汉光帝得天下,二十四岁即封酂侯,官拜大司徒。后因以“邓禹笑人”为慨叹功名迟暮之典。 基本解释 东汉邓禹辅光武帝得天下,二十四岁封侯,官大司徒。 网络解释 邓禹笑人 《南齐书王融传》载:南朝齐王融年轻时自恃才高,急于做到公卿,曾抚案而叹:“为尔寂寂,邓禹笑人。”按,东汉邓禹辅佐汉光帝得天下 |
禹域 | |
禹葭 | |
神禹 | 神禹 神禹(拼音:shén yǔ,注音:ㄕㄣˊ ㄧㄩˇ)即大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鲧之子,颛顼之孙,轩辕黄帝玄孙。 基本解释 夏禹的尊称。 网络解释 神禹 神禹(拼音:shényǔ,注音:ㄕㄣˊㄧㄩˇ)即大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鲧之子,颛顼之孙,轩辕黄帝玄孙。 |
神禹碑 | |
禹惜寸阴 | |
夏禹 | |
禹啓 | 禹启 禹启 指 夏禹 及其子 启。 唐 卢僎 《上幸皇太子新院应制》诗:“父子 成 钊 合,君臣 禹 启 同。仰天歌圣道,犹愧乏雕虫。” 基本解释 指夏禹及其子启。 网络解释 禹启 禹启 指夏禹及其子启。唐卢僎《上幸皇太子新院应制》诗:“父子成钊合,君臣禹启同。仰天歌圣道,犹愧乏雕虫。” |
貢禹彈冠 | 【解释】指贡禹与王吉(字子阳)友善,见其在位,亦愿为官。比喻乐意辅佐志向相同的人。【出处】《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示例】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王阳在位,~。 ◎清黄宗羲《与陈介眉庶常书》【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分句;含褒义 基本解释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谓贡禹与王吉(字子阳)友善,见其在位,亦愿为官。后 |
慚鄧禹 | 惭邓禹 cán dèng yǔ ㄘㄢˊ ㄉㄥˋ ㄧㄩˇ 惭邓禹(惭邓禹) 南朝 齐 王融 急于功名,自认为很有声望,想在三十岁内就做到公卿,结果只做了中书郎,因此曾抚案而叹:“为尔寂寂, 邓禹 笑人。”见《南齐书·王融传》、《南史·王融传》。按, 东汉 邓禹 二十四岁就封侯,故云。后以“惭邓禹”指因功名迟暮而感叹。 宋 陆游 《病后衰甚非篮舆不能出门感叹有赋》:“寂寂岂惟惭 邓禹 ,厌厌更觉类 曹蜍 。” 基本解释 南朝齐王融急于功名,自认为很 |
禹刑 | |
禹鼎 | |
禹蹟 | 禹迹 禹迹是汉语词语,拼音为yǔ jì,意思是中国的疆城、夏禹治水的业绩。 基本解释 1.亦作"禹迹"。2.相传夏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后因称中国的疆城为禹迹。语出《书.立政》:"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孔传:"以升禹治水之旧迹。"3.指夏禹治水的业绩。 辞典解释 禹迹yǔjīㄩˇㄐㄧ 夏禹治水,足迹遍历中国,故以禹迹为中国的代称。 《左传.襄公四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 夏禹的功业。 北周.庾信《周宗庙歌.皇夏》:「功参禹迹, |
禹跡 | 禹迹 禹迹是汉语词语,拼音为yǔ jì,意思是中国的疆城、夏禹治水的业绩。 基本解释 1.亦作"禹迹"。2.相传夏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后因称中国的疆城为禹迹。语出《书.立政》:"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孔传:"以升禹治水之旧迹。"3.指夏禹治水的业绩。 辞典解释 禹迹yǔjīㄩˇㄐㄧ 夏禹治水,足迹遍历中国,故以禹迹为中国的代称。 《左传.襄公四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 夏禹的功业。 北周.庾信《周宗庙歌.皇夏》:「功参禹迹, |
惭邓禹 | 词语解释 惭邓禹 [ cán dèng yǔ ] ⒈ 南朝齐王融急于功名,自认为很有声望,想在三十岁内就做到公卿,结果只做了中书郎,因此曾抚案而叹:“为尔寂寂,邓禹笑人。”见《南齐书·王融传》、《南史·王融传》。按,东汉邓禹二十四岁就封侯,故云。后以“惭邓禹”指因功名迟暮而感叹。 引证解释 ⒈ 后以“惭邓禹”指因功名迟暮而感叹。 引 南朝 齐 王融 急于功名,自认为很有声望,想在三十岁内就做到公卿,结果只做了中书郎,因此曾抚案而叹:“ |
贡禹弹冠 | 词语解释 贡禹弹冠 [ gòng yǔ tán guān ] ⒈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谓贡禹与王吉(字子阳)友善,见其在位,亦愿为官。后遂以“贡禹弹冠”比喻乐意辅佐志向相同的人。 引证解释 ⒈ 谓 贡禹 与 王吉 (字 子阳 )友善,见其在位,亦愿为官。后遂以“贡禹弹冠”比喻乐意辅佐志向相同的人。 引 《汉书·王吉传》:“吉 与 贡禹 为友,世称‘ 王阳 在位, 贡公 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唐 李德裕 |
禹书 |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