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解释 |
---|---|
垂旒 | 词语解释 垂旒 [ chuí liú ] ⒈ 古代帝王贵族冠冕前后的装饰,以丝绳系玉串而成。 ⒉ 指帝王。 ⒊ 指居侯王之位。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帝王贵族冠冕前后的装饰,以丝绳系玉串而成。 引 汉 班固 《白虎通·绋冕》:“垂旒者,示不视邪。” 南朝 梁 沉约 《皇雅》:“执瑁朝羣后,垂旒御百神。” 明 吕硕园 《还魂记·耽试》:“圣主垂旒,想汝玉遗珠一网收。” ⒉ 指帝王。 引 唐 杜甫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垂旒资穆穆,祝网但恢恢。” 元 袁桷 |
旒旍 | |
畫旒 | 画旒 北齐 萧悫 《上之回》诗:“朔路传清警,边风卷画旒。” 基本解释 1.旗子上的彩色饰物。 网络解释 画旒 北齐萧悫《上之回》诗:“朔路传清警,边风卷画旒。” |
旒紞 | |
旒旐 | |
十二旒 | |
旒缀 | |
邃旒 | 邃旒 本指帝王冠冕前后悬垂的玉串。借指皇帝。 唐 欧阳詹 《元日陪早朝》诗:“斗柄东回岁又新,邃旒南面挹来宾。” 宋 司马光 《为庞相公谢官表》:“力陈丹悃,仰黩邃旒。” 基本解释 本指帝王冠冕前后悬垂的玉串。借指皇帝。 网络解释 邃旒 本指帝王冠冕前后悬垂的玉串。借指皇帝。唐欧阳詹《元日陪早朝》诗:“斗柄东回岁又新,邃旒南面挹来宾。”宋司马光《为庞相公谢官表》:“力陈丹悃,仰黩邃旒。” |
旒旍 | 1.见"旒旌"。 基本解释 1.见"旒旌"。 |
彩旒 | 词语解释 彩旒 [ cǎi liú ] ⒈ 亦作“彩斿”。 ⒉ 旗帜上的彩色飘带。借指彩旗。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綵斿”。旗帜上的彩色飘带。借指彩旗。 引 《文选·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彤云丽琁盖,祥飇被綵斿。” 李善 注:“斿,旌旗之旒也。” 唐 徐彦伯 《奉和兴庆池戏竞渡应制》:“青潭晓靄笼仙蹕,红屿晴花隔綵旒。” 唐 温庭筠 《春日寄岳州从事李员外》诗之二:“红粉座中客,綵斿江上城。” |
旒旌 | 旒旌 liú jīng ,释义有垂旒的旌旗,出于《文选·宋玉》。 基本解释 1.亦作"旒旍"。2.有垂旒的旌旗。3.指铭旌。 网络解释 旒旌 liújīng,释义有垂旒的旌旗,出于《文选·宋玉》。 |
旒苏 | |
凝旒 | |
旄旒 | 旄旒 旄旒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máo liú,是指古代旗帜下边悬垂的饰物。 基本解释 1.古代旗帜下边悬垂的饰物。 网络解释 旄旒 旄旒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máoliú,是指古代旗帜下边悬垂的饰物。 |
画旒 | 词语解释 画旒 [ huà liú ] ⒈ 旗子上的彩色饰物。 引证解释 ⒈ 旗子上的彩色饰物。 引 北齐 萧悫 《上之回》诗:“朔路传清警,边风卷画旒。” |
蔽旒 | 词语解释 蔽旒 [ bì liú ] ⒈ 冠冕前后悬垂的玉饰。借指皇帝面前。语出《孔子家语·入官》:“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 引证解释 ⒈ 冠冕前后悬垂的玉饰。借指皇帝面前。 引 语出《孔子家语·入官》:“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 明 李东阳 《吊颜鲁公词》:“如公者状貌不达於蔽旒,足迹不登於巖廊,而乃身任国纪,义存天常。” |
旒旗 | |
旒扆 | 旒扆 liú yǐ 1.借称帝王。旒为帝王的冕旒,扆为帝王座位后的屏风,故称。 唐 姚崇 《于知微碑》:“朝庭称叹,声闻旒扆。” 唐 张说 《姚崇神道碑铭》:“上恻旒扆,旁悲路衢。” 唐 陆龟蒙 《徐方平后闻赦因寄袭美》诗:“新春旒扆御翬轩,海内初传涣汗恩。” 2.借称帝位。《旧唐书·高宗纪论》:“大帝往在藩储,见称长者;暨升旒扆,顿异明哉!” 基本解释 1.借称帝王。旒为帝王的冕旒﹐扆为帝王座位后的屏风﹐故称。2.借称帝位。 网络解释 |
九旒 | 词语解释 九旒 [ jiǔ liú ] ⒈ 亦作“九斿”。亦作“九游”。古代旌旗上的九条丝织垂饰。星名。古时官冕上的九串垂珠。亦作:九斿九游。 引证解释 ⒈ 亦作“九斿”。亦作“九游”。 ⒉ 古代旌旗上的九条丝织垂饰。 引 《礼记·乐记》:“龙旂九旒,天子之旌也。” 《管子·小匡》:“赏服大路,龙旗九游,渠门赤旂。” 《文选·张衡<东京赋>》:“云罕九斿,闟戟轇轕。” 李善 注引《说文》曰:“斿,旍施流也。” 《宋书·礼志五》:“皇子为 |
九旒冕 | 九旒冕 旒冕,古代王公戴的一种礼帽。《宋史·舆服志》:“九旒冕: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亲王、中书门下,奉祀则服之。” 宋代周密《武林旧事·皇子行冠礼仪略》中载“内服跪受服,兴,置匴於席,执九旒冕者升,掌冠者降三等受之。”此处所指的九冕冠,是明鲁荒王朱檀墓中出土的冕冠,是目前我国唯一存世的明初冕冠实物。 基本解释 古代王公戴的一种礼帽。 网络解释 九旒冕 旒冕,古代王公戴的一种礼帽。《宋史·舆服志》:“九旒 |
旒翣 | |
旒冕 | |
旌旒 | 词语解释 旌旒 [ jīng liú ] ⒈ 亦作“旌斿”。 ⒉ 旌旗。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旌斿”。旌旗。 引 三国 魏 曹叡 《善哉行》:“綵旄蔽日,旌旒翳天。” 清 林则徐 《中秋沙角炮台眺月》诗:“炮声裂山杂鼓角,檣影蘸水扬旌斿。” |
冕旒 | 冕旒 冕旒,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基本解释 冕旒 miǎnli [king'scrownwithtassels]古代帝王的礼冠和礼冠前后的玉串,也用作皇帝的代称 辞典解释 冕旒miǎnliúㄇㄧㄢˇㄌㄧㄡˊ 冕,礼帽。旒,礼帽前后端垂下的穿玉丝绳。冕旒是古代最尊贵的一种礼帽,平顶。天子的礼帽有十二旒,诸侯以下递减。 唐.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九天阊阖 |
韜旒 | 韬旒 tāo liú 韬旒(韬旒) 犹垂旒。帝冕前后垂下的玉串。借指皇帝。 唐 许敬宗 《奉和元日应制》:“待旦敷玄造,韬旒御紫宸。” 基本解释 犹垂旒。帝冕前后垂下的玉串。借指皇帝。 网络解释 韬旒 tāoliú 韬旒(韬旒) 犹垂旒。帝冕前后垂下的玉串。借指皇帝。唐许敬宗《奉和元日应制》:“待旦敷玄造,韬旒御紫宸。” |
邃旒 | |
十二旒 | 十二旒 十二旒是一个汉语词汇,天子冕冠前后各悬垂的十二条玉串,借指天子。 基本解释 天子冕冠前后各悬垂的十二条玉串。借指天子。 网络解释 十二旒 十二旒是一个汉语词汇,天子冕冠前后各悬垂的十二条玉串,借指天子。 |
旒翣 | 旒翣 旒翣是一个汉语词汇,liú shà 。 基本解释 1.丧葬时用的铭旌与翣柳。 网络解释 旒翣 旒翣是一个汉语词汇,liúshàㄌㄧㄨˊㄕㄚˋ。 |
赘旒 | 赘旒 赘旒,出自《公羊传·襄公十六年》 基本解释 赘,连缀;旒,旌旗上的飘带。比喻实权旁落﹑为大臣挟持的君主。后亦指有职无权的官吏。 辞典解释 赘旒zhuìliúㄓㄨㄟˋㄌㄧㄡˊ 国君为臣下所挟持,大权旁落。《公羊传.襄公十六年》:「曷为遍刺天下之大夫,君若赘旒然。」也作「缀旒」。 网络解释 赘旒 赘旒,出自《公羊传·襄公十六年》 |
玉旒 |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