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解释 |
---|---|
铜鞮 | |
鞮象 | 鞮象 鞮象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dī xiàng ,古代通译南方、西方少数民族语言的译官。 基本解释 古代通译南方﹑西方少数民族语言的译官。也指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网络解释 鞮象 鞮象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dīxiàng,古代通译南方、西方少数民族语言的译官。 |
鞮譯 | 鞮译 鞮译,汉语词汇。 拼音:dī yì。 原为古代把西方、北方地区少数民族语言译成汉语的译官,后亦指歌词已译成汉语的少数民族的乐曲。引申指少数民族的语言或外国的语言。也借指少数民族。或泛指边远地区。 基本解释 1."狄鞮"和"译",原为古代把西方﹑北方地区少数民族语言译成汉语的译官.后亦指歌词已译成汉语的少数民族的乐曲。2.引申指少数民族的语言或外国的语言。3.借指少数民族。4.泛指边远地区。 辞典解释 鞮译dīyìㄉㄧㄧˋ 传译。 |
象鞮 | 见"象寄译鞮"。 基本解释 见"象寄译鞮"。 |
狄鞮 | 狄鞮 1.古代翻译西方民族语言的人。2.古地名。 基本解释 古代翻译西方民族语言的人。古地名。 网络解释 狄鞮 1.古代翻译西方民族语言的人。2.古地名。 |
络鞮 | 词语解释 络鞮 [ luò dī ] ⒈ 皮制长筒靴。鞮,革履。 引证解释 ⒈ 皮制长筒靴。鞮,革履。 引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履考》:“《急就章》…… 徐氏 云:鞮亦履,今胡人履连脛,谓之络鞮。” |
象寄譯鞮 |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后称翻译为"象寄译鞮"。 基本解释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后称翻译为"象寄译鞮"。 |
革鞮 | 革鞮 革鞮是汉语词语,拼音gé dī,释义为皮鞋。 基本解释 皮鞋。 网络解释 革鞮 革鞮是汉语词语,拼音gédī,释义为皮鞋。 |
东鞮 | 东鞮 东鞮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dōng dī,古代泛指东方的少数民族。 基本解释 1.古代泛指东方的少数民族。 网络解释 东鞮 东鞮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dōngdī,古代泛指东方的少数民族。 |
鞮寄 | 鞮寄 鞮寄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dī jì,是指翻译。 基本解释 翻译。 网络解释 鞮寄 鞮寄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dījì,是指翻译。 |
革鞮 | 词语解释 革鞮 [ gé dī ] ⒈ 皮鞋。 引证解释 ⒈ 皮鞋。 引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贱骑绳控,革鞮皮廌而已。” 章炳麟 《东夷诗》之三:“下堂寻革鞮,革鞮忽已失。” |
象寄译鞮 | 词语解释 象寄译鞮 [ xiàng jì yì dī ] ⒈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后称翻译为“象寄译鞮”。 引证解释 ⒈ 亦省称“象寄”、“象鞮”。 引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外人谋我教育权之可危》:“往者总署之设‘同文舘’也,生徒 |
絡鞮 | 络鞮 络鞮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luò dī,意思是皮制长筒靴。 基本解释 1.皮制长筒靴。鞮,革履。 网络解释 络鞮 络鞮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luòdī,意思是皮制长筒靴。 |
白銅鞮 | 白铜鞮 《白铜鞮》 作者徐凝 ,据考证是唐朝的一首诗词。 基本解释 1.见"白铜蹄"。2.见"白铜堤"。 网络解释 白铜鞮 《白铜鞮》作者徐凝,据考证是唐朝的一首诗词。 |
译鞮 | |
鞮鍪 | 鞮鍪 词语解释 亦作“ 鞮瞀 ”。 古代战士的头盔。《墨子·备水》:“剑甲鞮瞀。” 孙诒让 间诂:“鞮鍪,即兜鍪也。兜鍪,胄也,故与甲连文。”《文选·扬雄》:“鞮鍪生虮蝨,介胄被沾汗。” 李善 注:“鞮鍪即兜鍪也。”《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择乡兵为四军罗苴子,戴朱鞮鍪,负犀革铜盾而跣,走险如飞。” 基本解释 1.亦作"鞮瞀"。2.古代战士的头盔。 辞典解释 鞮鍪dīmóuㄉㄧㄇㄡˊ 头盔。 《战国策.韩策一》:「甲值鞮鍪,铁幕 |
鞔鞮 | 鞔鞮 鞔鞮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mán dī,是指皮鞋。 基本解释 皮鞋。 网络解释 鞔鞮 鞔鞮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mándī,是指皮鞋。 |
鞮靺 | 鞮靺 dī mò 鞮靺 古代少数民族的乐舞。 唐 元稹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骠国乐》:“史馆书为朝贡传,太常编入鞮靺科谓人如有不善,众人则争相指责。唐 冯贽 《南部烟花记·十六院》:“ 炀帝 十六院,皆自制名,择宫中佳丽厚有容色美人实之。”《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元年》:“五月,筑西苑,周二百里……缘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堂殿楼观,穷极华丽。” 基本解释 古代少数民族的乐舞。 网络解释 鞮靺 dīmòㄉㄧㄇㄛˋ |
鞮瞀 | 鞮瞀 亦作“ 鞮鍪 ”。古代战士的头盔 基本解释 见"鞮鍪"。 网络解释 鞮瞀 亦作“鞮鍪”。古代战士的头盔 |
东鞮 | 词语解释 东鞮 [ dōng dī ] ⒈ 古代泛指东方的少数民族。 引证解释 ⒈ 古代泛指东方的少数民族。 引 汉 扬雄 《法言·孝至》:“黄支 之南, 大夏 之西, 东鞮 北女,来贡其珍。” 南朝 齐 王融 《上北伐图疏》:“东鞮 献舞,南辫传歌, 羌 僰 踰山, 秦 屠 越海。” |
鞮鞪 | 鞮鞪 鞮鞪dī móu 即鞮鍪。 基本解释 即鞮鍪。 网络解释 鞮鞪 鞮鞪dīmóuㄉㄧㄇㄡˊ即鞮鍪。 |
铜鞮曲 | 铜鞮曲 铜鞮曲即《白铜鞮歌》。 基本解释 即《白铜鞮歌》。也称《襄阳蹋铜蹄》。乐府清商曲名。 网络解释 铜鞮曲 铜鞮曲即《白铜鞮歌》。 |
鞮屨 | 鞮屦 鞮屦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dī jù ,是指革履;古代少数民族的舞鞋。 基本解释 1.革履。《礼记.曲礼下》:"鞮屦﹐素簚。"孙希旦集解:"鞮屦﹐革履也。"一说﹐指没有装饰的草鞋。参阅郑玄注﹑孔颖达疏。2.古代少数民族的舞鞋。以皮革制成。 网络解释 鞮屦 鞮屦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dījù,是指革履;古代少数民族的舞鞋。 |
寄鞮 | 寄鞮 寄鞮,读音为jì dī ,是一个汉语词语,古时指能通传东方与西方之语的翻译官。 基本解释 古时指能通传东方与西方之语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 网络解释 寄鞮 寄鞮,读音为jìdī,是一个汉语词语,古时指能通传东方与西方之语的翻译官。 |
鞮鞻 | 鞮鞻 词语解释 1. 鞮鞻氏。《文选·左思》:“鞮鞻所掌之音,韎昧任禁之曲。” 吕向 注:“鞮鞻,乐官,掌四夷乐。” 2. 古代少数民族的音乐。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白翎雀》:“《白翎雀》者,国朝教坊大曲也…… 会稽 张思廉 宪 作歌以咏之曰:‘真人一统开正朔,马上鞮鞻手亲作。’” 基本解释 1.鞮鞻氏。2.古代少数民族的音乐。 辞典解释 鞮鞻dīlóuㄉㄧㄌㄡˊ 职官名。周置,掌管四夷的音乐。 网络解释 鞮鞻 词语解释 1.鞮鞻氏。《文选·左思》 |
鞮鞻氏 | 鞮鞻氏 官名。《周礼》谓春官所属有鞮鞻氏,设下士四人及府、史、胥、徒等人员。掌四夷之乐与其歌声。“鞻”读为“屦”,意为鞋子。鞮鞻,舞者所穿的革制之鞋。 基本解释 古代掌管少数民族歌舞的乐官名。 网络解释 鞮鞻氏 官名。《周礼》谓春官所属有鞮鞻氏,设下士四人及府、史、胥、徒等人员。掌四夷之乐与其歌声。“鞻”读为“屦”,意为鞋子。鞮鞻,舞者所穿的革制之鞋。 |
狄鞮 | 词语解释 狄鞮 [ dí dī ] ⒈ 古代翻译西方民族语言的人。古地名。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翻译西方民族语言的人。 引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孔颖达 疏:“鞮,知也,谓通传夷狄之语,与中国相知。” 南朝 梁 沉约 《均圣论》:“周 室受命,经典备存,象寄狄鞮,随方受职。” 后泛指通译官,翻译人员。 宋 黄庭坚 《款塞来享》诗:“圣主敷文德,降书付狄 |
鞮译象寄 | 鞮译象寄 鞮译象寄 : 1.《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后因以鞮译象寄借指四方少数民族。 基本解释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后因以"鞮译象寄"借指四方少数民族。 网络解释 鞮译象寄 鞮译象寄: 1.《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 |
若鞮 | 若鞮 若鞮,匈奴语音译。或省称“鞮”,意为“孝”。《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匈奴谓孝为若鞮”。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呼韩邪单于附汉,慕汉帝谥号为“孝”,故自其子复株累若鞮单于以下至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盒于,6子皆在单于称号上冠以此字。至其孙南匈奴䤈落尸逐鞮单于以下至乌稽侯尸逐鞮11位单于,则直称“鞮”。 基本解释 1.匈奴语"孝"的意思。 网络解释 若鞮 若鞮,匈奴语音译。或省称“鞮”,意为“孝”。《后汉书·南匈奴 |
銅鞮曲 | 铜鞮曲 铜鞮曲即《白铜鞮歌》。 基本解释 即《白铜鞮歌》。也称《襄阳蹋铜蹄》。乐府清商曲名。 网络解释 铜鞮曲 铜鞮曲即《白铜鞮歌》。 |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