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解释 |
---|---|
匦院 | 匦院 匦院,拼音guǐ yuàn,是指官署名。 基本解释 官署名。匦使院的省称。唐武后垂拱元年置,属中书省,以谏议大夫及补阙﹑拾遗一人为知匦使。设方函,四面分别涂青丹白黑四色,每日暮进晨出,列于署外。凡臣民有怀才自荐﹑匡政补过﹑申冤辩诬﹑进献赋颂者,均可以状分类投匦。至宋太宗雍熙元年,改匦院为登闻鼓院及登闻检院。参阅《唐六典》卷九﹑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匦使》。 辞典解释 匦院guǐyuànㄍㄨㄟˇㄩㄢˋ 我国古代的民意搜罗机 |
匦旌 | 匦旌 匦旌,是汉语词汇,解释为匦函和旌车。 基本解释 匦函和旌车。唐武则天置匦函,接受投书,以揽天下人才;汉朝廷以蒲车旌帛迎聘在野贤士。 网络解释 匦旌 匦旌,是汉语词汇,解释为匦函和旌车。 |
匦函 | 匦函 匦函,意为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 基本解释 1.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始置于唐。2.亦称上呈朝廷的书信﹑奏章。 辞典解释 匦函guǐhánㄍㄨㄟˇㄏㄢˊ 政府或私人机构所设置的意见箱。 如:「学校每个星期都会将同学投入匦函的意见,拿出来公开讨论和评议。」 网络解释 匦函 匦函,意为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 |
函匦 | 函匦 函匦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hán guǐ ,是指匣子。 基本解释 匣子。 网络解释 函匦 函匦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hánguǐ,是指匣子。 |
投匦 | 投匦 投匦是汉语词语,拼音tóu guǐ,意思是投票。 基本解释 1.亦作"投匮"。2.唐武则天时铸制铜匦四个,列置于朝堂上,受纳上书。见《新唐书.百官志二》。后以"投匦"谓臣民向皇帝上书。3.借指投票。 网络解释 投匦 投匦是汉语词语,拼音tóuguǐ,意思是投票。 |
铜匦 | |
包匦 | 词语解释 包匦 [ bāo guǐ ] ⒈ 裹束而置于匣中。一说包裹缠结。 ⒉ 贡物的代称。 引证解释 ⒈ 裹束而置于匣中。一说包裹缠结。 引 《书·禹贡》:“包匭菁茅。” 孔颖达 疏引 郑玄 曰:“匭,犹缠结也……重之,故既包裹而又缠结也。” 蔡沉 集传:“匭,匣也……既包而匣之,所以示敬也。” 汉 扬雄 《十二州箴·荆州牧箴》:“云梦 涂泥,包匭菁茅。” ⒉ 贡物的代称。 引 晋 左思 《吴都赋》:“职贡纳其包匭。” 明 归有光 《送郡太守历下金侯 |
投匦 | |
诣匦 | |
封匦 | 封匦 封匦(封匦) fēng guǐ 收受奏章的匣子。 基本解释 收受奏章的匣子。 网络解释 封匦 封匦(封匦) fēngguǐ 收受奏章的匣子。 |
匦牍 | 匦牍 guǐ dú 匦牍(匦牍) (1).盛放物品的匣子。牍,通“ 椟 ”。(2).置于匣中的文书。 明 李东阳 《奉诏育材赋》:“挽英雄於彀弽,録匦牍於丹墀。 基本解释 1.盛放物品的匣子。牍,通"椟"。2.置于匣中的文书。 网络解释 匦牍 guǐdúㄍㄨㄟˇㄉㄨˊ匦牍(匦牍) (1).盛放物品的匣子。牍,通“椟”。(2).置于匣中的文书。明李东阳《奉诏育材赋》:“挽英雄於彀弽,録匦牍於丹墀。 |
匦使 | 匦使 匦院的主持人。 基本解释 匦院的主持人。 网络解释 匦使 匦院的主持人。 |
理匦使 | 理匦使 理匦使是唐代的官名,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开始有理匦使,该词见于《新唐书·百官志二》 基本解释 唐代于垂拱二年(一说垂拱元年)始于庙堂置匦(意见箱),收纳臣下意见书,以申天下之冤滞,达万人之情状。由御史中丞﹑侍御史﹑中书舍人等人为理匦使,负责处理其事。 网络解释 理匦使 理匦使是唐代的官名,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开始有理匦使,该词见于《新唐书·百官志二》 |
理匦使 | 词语解释 理匦使 [ lǐ guǐ shǐ ] ⒈ 唐代于垂拱二年(一说垂拱元年)始于庙堂置匦(意见箱),收纳臣下意见书,以申天下之冤滞,达万人之情状。由御史中丞、侍御史、中书舍人等人为理匦使,负责处理其事。 引证解释 ⒈ 唐 代于 垂拱 二年(一说 垂拱 元年)始于庙堂置匦(意见箱),收纳臣下意见书,以申天下之冤滞,达万人之情状。由御史中丞、侍御史、中书舍人等人为理匦使,负责处理其事。 《新唐书·百官志二》:“﹝ 武后 垂拱 二年﹞以諫议大夫、补 |
匦书 | 匦书 宋 叶适 《刘公墓志铭》:“ 隆兴 初元,匦书千至;天子惊嗟,曰纔一二 基本解释 投于匦函中的文书。 网络解释 匦书 宋叶适《刘公墓志铭》:“隆兴初元,匦书千至;天子惊嗟,曰纔一二 |
封匦 | 词语解释 封匦 [ fēng guǐ ] ⒈ 收受奏章的匣子。 引证解释 ⒈ 收受奏章的匣子。 引 清 朱琦 《感事》诗:“通参軫民害,讜言进封匭。” |
匦匣 | 匦匣 词语解析 汉 典 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金史·程寀传》:“或置匦匣,以申寃枉,或遣使郡国,问民无告,皆古巡狩之事。”参见“ 匦函 ”。 汉 基本解释 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 网络解释 匦匣 词语解析 汉典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金史·程寀传》:“或置匦匣,以申寃枉,或遣使郡国,问民无告,皆古巡狩之事。”参见“匦函”。汉 |
理匦 | 词语解释 理匦 [ lǐ guǐ ] ⒈ “理匦使”的省称。 引证解释 ⒈ “理匭使”的省称。 引 宋 王溥 《唐会要·省号下》:“天宝 九载三月十八日,改理匭为献纳使。” 宋 欧阳修 《送孔生再游河北》诗:“大轴献理匭,长裾弊街尘。” |
理匦 | 理匦 理匦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 lǐ guǐ,“ 理匦使 ”的省称。 基本解释 1."理匦使"的省称。 网络解释 理匦 理匦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ǐguǐ,“理匦使”的省称。 |
包匦 | 包匦 1.裹束而置于匣中。一说包裹缠结。 2.贡物的代称。 基本解释 1.裹束而置于匣中。一说包裹缠结。2.贡物的代称。 网络解释 包匦 1.裹束而置于匣中。一说包裹缠结。 2.贡物的代称。 |
函匦 | 词语解释 函匦 [ hán guǐ ] ⒈ 匣子。 引证解释 ⒈ 匣子。 引 宋 陆游 《法云寺建观音藏殿疏》:“补落伽之道场,蓁芜已久;修多罗之妙典,函匭仅存。” |
谏匦 |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