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解释 |
---|---|
蛎鹬 | 蛎鹬 蛎鹬(拉丁名:Haematopus ostralegus)是中型涉禽,体羽以纯黑色或黑、白两色为主,体型浑圆,脚短粗。嘴形特别,较长而强,适于开启坚硬的贝壳(牡蛎等)。嘴通常是红色或桔红色。鼻孔线状,鼻沟长度达上嘴一半。脚粉红色,足仅具前三趾,后趾退化。平时栖息在海岸、沼泽、河口三角洲。大多数单个活动,有时结成小群在海滩上觅食软体动物、甲壳类或蠕虫。跑得快,飞翔力强。常站立在海滨低岩的顶部等待退潮,潮退后,在淤泥或沙中搜索 |
鹬子 | 鹬子 鹬子是汉语词汇,读音是yù zǐ,是一种鸟的名字。 基本解释 鸟名。鹞。 网络解释 鹬子 鹬子是汉语词汇,读音是yùzǐ,是一种鸟的名字。 |
蚌鹬争衡 | 词语解释 ⒈ 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宜第三者。 |
鹬聚 | 鹬聚 【词语】:鹬聚 【注音】:yù jù 【释义】:1.谓喜好收集鹬毛冠,借以巧饰自己。典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子华之弟子臧出奔宋,好聚鹬冠。 基本解释 谓喜好收集鹬毛冠,借以巧饰自己。典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子华之弟子臧出奔宋,好聚鹬冠。" 网络解释 鹬聚 【词语】:鹬聚 【注音】:yùjù 【释义】:1.谓喜好收集鹬毛冠,借以巧饰自己。典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子华之弟子臧出奔宋,好聚鹬冠。 |
蚌鹬相持 | 词语解释 蚌鹬相持 [ bàng yù xiāng chí ] ⒈ 《战国策·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后以“蚌鹬相持”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徒使第三者得利。 引证解释 ⒈ 参见“鷸蚌相争”。参见“鷸蚌相争”。 引 《战国策·燕策二》:“今者臣来,过 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 |
蛎鹬 | |
蚌鹬之祸 | 指双方相争而两败俱伤的灾祸。参见:蚌鹬相持 基本解释 指双方相争而两败俱伤的灾祸。参见:蚌鹬相持 |
刺虎持鹬 | 词语解释 刺虎持鹬 [ cì hǔ chí yù ] ⒈ 喻待机行事,一举两得。 引证解释 ⒈ 喻待机行事,一举两得。参见“刺虎”、“鷸蚌相持”。 引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臣是以反復於前代以蛮攻蛮之成效,而知刺虎持鷸,功在乘时。固不在勤天之力以求之也。” |
鹬冠 | 鹬冠 拼音:yù guān 注音:ㄧ 条目:鹬冠(鷸冠) 引证解释:以鹬羽为饰的冠。古时亦为知天文者之冠。《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郑子华 之弟 子臧 出奔 宋 ,好聚鷸冠。” 杜预 注:“鷸,鸟名。聚鷸羽以为冠,非法之服。” 章炳麟 《原儒》:“鷸冠者,亦曰术氏冠,又曰圜冠。” 基本解释 以鹬羽为饰的冠。古时亦为知天文者之冠。 辞典解释 鹬冠yùguānㄩˋㄍㄨㄢ 饰有鹬鸟毛的冠。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子华之弟子臧出奔宋,好聚鹬 |
鹬鹬 | 象声词。水鸟鹬的鸣声。 基本解释 象声词。水鸟鹬的鸣声。 |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