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解释 |
---|---|
黄雚 | 词语解释 黄雚 [ huáng guàn ] ⒈ 草名。 引证解释 ⒈ 草名。 引 《山海经·西山经》:“﹝ 竹山 ﹞有草焉,其名曰黄雚,其状如樗,其叶如麻,白华而赤实,其状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 |
雚筋 | 雚筋 雚筋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guàn jīn ,是指野菜名。 网络解释 雚筋 雚筋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guànjīn,是指野菜名。 |
雚蒻 | 1.荻和蒲草。泛指水草。 基本解释 1.荻和蒲草。泛指水草。 |
雚觔 | 雚觔 雚觔,读音为guàn jīn ,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野菜名。 基本解释 1.野菜名。 网络解释 雚觔 雚觔,读音为guànjīnㄍㄨㄢˋㄐㄧㄣ,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野菜名。 |
雚菌 | 雚菌 雚菌是一种菌类植物。可入药。 基本解释 1.一种菌类植物。可入药。 网络解释 雚菌 雚菌是一种菌类植物。可入药。 |
黄雚 | 黄雚 黄雚,读音huáng guàn,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草名。 基本解释 草名。 网络解释 黄雚 黄雚,读音huángguàn,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草名。 |
雚泽 | 雚泽 guàn zé 雚泽 地名。泽中芦苇丛生,因以为名。 春秋 时 郑国 的一次奴隶起义即在此发生。地在今 河南省 中牟县 。《韩非子·内储说上》:“ 郑 少年相率为盗,处於 雚泽 。” 陈奇猷 集释:“疑泽多萑蒲,遂以为名。”《左传·昭公二十年》作“萑苻之泽”。 基本解释 1.地名。泽中芦苇丛生﹐因以为名。春秋时郑国的一次奴隶起义即在此发生。地在今河南省中牟县。 网络解释 雚泽 guànzéㄍㄨㄢˋㄗㄜˊ 雚泽 地名。泽中芦苇丛生,因以为名。春 |
雚葦 | 雚苇 释义 (1).荻和苇。《淮南子·说林训》:“橘柚有乡,雚苇有丛。” (2).泛指芦苇。《北史·魏纪二·太武帝》:“十二月丁卯,车驾至 淮 。诏刈雚苇作筏数万而济, 淮 南皆降。”《新唐书·裴延龄传》:“京右偏故有雚苇地数顷。” 基本解释 1.荻和苇。2.泛指芦苇。 网络解释 雚苇 释义 (1).荻和苇。《淮南子·说林训》:“橘柚有乡,雚苇有丛。” (2).泛指芦苇。《北史·魏纪二·太武帝》:“十二月丁卯,车驾至淮。诏刈雚苇作筏数万而济,淮南皆 |
雚澤 | 雚泽 guàn zé 雚泽 地名。泽中芦苇丛生,因以为名。 春秋 时 郑国 的一次奴隶起义即在此发生。地在今 河南省 中牟县 。《韩非子·内储说上》:“ 郑 少年相率为盗,处于 雚泽 。” 陈奇猷 集释:“疑泽多萑蒲,遂以为名。”《左传·昭公二十年》作“萑苻之泽”。 基本解释 1.地名。泽中芦苇丛生﹐因以为名。春秋时郑国的一次奴隶起义即在此发生。地在今河南省中牟县。 网络解释 雚泽 guànzéㄍㄨㄢˋㄗㄜˊ 雚泽 地名。泽中芦苇丛生,因以为名。春 |
雚水 | 雚水 出处 《吕氏春秋·本味》:“ 雚水 之鱼,名曰鳐,其状若鲤而有翼。” 高诱 注:“ 雚水 在西极。” 陈奇猷 集释:“《御览》九百三十九引作‘灌’,《西山经》作‘观’,均与‘雚’为通假。” 基本解释 1.传说中的水名。 网络解释 雚水 出处 《吕氏春秋·本味》:“雚水之鱼,名曰鳐,其状若鲤而有翼。”高诱注:“雚水在西极。”陈奇猷集释:“《御览》九百三十九引作‘灌’,《西山经》作‘观’,均与‘雚’为通假。” |
雚苇 | 雚苇 释义 (1).荻和苇。《淮南子·说林训》:“橘柚有乡,雚苇有丛。” (2).泛指芦苇。《北史·魏纪二·太武帝》:“十二月丁卯,车驾至 淮 。诏刈雚苇作筏数万而济, 淮 南皆降。”《新唐书·裴延龄传》:“京右偏故有雚苇地数顷。” 基本解释 1.荻和苇。2.泛指芦苇。 网络解释 雚苇 释义 (1).荻和苇。《淮南子·说林训》:“橘柚有乡,雚苇有丛。” (2).泛指芦苇。《北史·魏纪二·太武帝》:“十二月丁卯,车驾至淮。诏刈雚苇作筏数万而济,淮南皆 |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