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解释 |
---|---|
蜈蚣珊瑚 | 蜈蚣珊瑚 蜈蚣珊瑚是大戟科红雀珊瑚属,株高约10-30公分,茎叶肥厚多肉,色泽翠绿,叶呈2列扁平排列,形似蜈蚣,姿态奇特,适合小盆栽。株高约10-30公分,茎叶肥厚多肉,色泽翠绿,叶呈2列扁平排列,形似蜈蚣,姿态奇特,适合小盆栽。 整盆看起来,郁郁葱葱,整齐而丰盛,生命力旺盛。蜈蚣珊瑚种在蓝色、绿色和黄色的彩虹沙做成的波纹形造型的容器中,更加青翠欲滴。 基本解释 辞典解释 蜈蚣珊瑚wúgōngshānhúㄨˊㄍㄨㄥㄕㄢㄏㄨˊ 植物名。大戟 |
木珊瑚 | 木珊瑚 木珊瑚,学名枳椇子,又名木蜜、木饧、鸡距子、鸡爪梨、拐枣等,气味甘甜,无毒,具有药用价值,主治利大小便,止呕逆境,解酒毒,辟虫毒。为鼠李科植物枳具(Hovenia bulcis Thunb),带有肉质果柄的果实或种子。性平,味甘。为阳性树种,分布安徽、浙江、江西、广东、福建、湖北、湖南、广西、陕西、四川等地。 基本解释 枳椇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三.枳椇》。 网络解释 木珊瑚 木珊瑚,学名枳椇子,又名木蜜、木饧、鸡 |
珊瑚婚 | 珊瑚婚 美国的婚姻纪念习俗,结婚的第三十五年称为珊瑚婚。 基本解释 辞典解释 珊瑚婚shānhúhūnㄕㄢㄏㄨˊㄏㄨㄣ 西方俗称结婚满三十五年。 也称为「碧玉婚」。 网络解释 珊瑚婚 美国的婚姻纪念习俗,结婚的第三十五年称为珊瑚婚。 |
珊瑚頂 | 珊瑚顶 珊瑚顶指: 清 代吉服冠冠顶以珊瑚珠为饰,称“珊瑚顶”。泛指显官冠饰。 基本解释 清代吉服冠冠顶以珊瑚珠为饰,称"珊瑚顶"。泛指显官冠饰。 网络解释 珊瑚顶 珊瑚顶指: 清代吉服冠冠顶以珊瑚珠为饰,称“珊瑚顶”。泛指显官冠饰。 |
打碎珊瑚 | 同“击碎珊瑚 ”。 基本解释 同“击碎珊瑚”。 |
鐵網珊瑚 | 【解释】比喻搜罗珍奇。【出处】唐·李商隐《碧城》诗:“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 基本解释 辞典解释 铁网珊瑚tiěwǎngshānhúㄊㄧㄝˇㄨㄤˇㄕㄢㄏㄨˊ 以铁网网取珊瑚。用来比喻搜罗珍奇或网罗人才。 《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传下.拂菻传》:「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堕铁网水底。珊瑚初生磬石上,白如菌,一岁而黄,三岁赤,枝格交错,高三四尺。铁发其根,系网舶上,绞而出之。」 唐.李商隐〈碧城〉诗三首之三:「玉轮顾 |
珊瑚島 | 珊瑚岛 (泰国岛屿)泰国珊瑚岛英文名称为Coral Island。Coral Island,在泰国也被称为Koh Hae或Ko Hi。位于普吉岛东南部,距离普吉岛9公里。小岛从东到西长约3公里,但从南至北宽度仅约800米。 岛上除了渔村,其他许多地方均为丛林所覆盖。珊瑚岛因丰富的珊瑚群生态而得名,小岛的周围环绕着各种色彩缤纷的珊瑚礁,风光优美,是普吉岛区内最适合滑水、浮潜、冲浪和航行等水上活动的最佳选择地点之一。 岛上有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配套服务。 基 |
珊瑚翹 | 珊瑚翘 珊瑚翘,读音shān hú qiào,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古代妇女戴的首饰。 基本解释 古代妇女戴的首饰。 网络解释 珊瑚翘 珊瑚翘,读音shānhúqiào,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古代妇女戴的首饰。 |
珊瑚网 | 珊瑚网 (珊瑚网)《珊瑚网》作者明代汪珂玉,成书时间崇祯十六年(1643 )。 基本解释 捞取珊瑚的铁网。语本《新唐书·西域传下·拂菻》:"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堕铁网水底。珊瑚初生盘石上,白如菌,一岁而黄,三岁赤,枝格交错,高三四尺。铁发其根,系网舶上,绞而出之,失时不取即腐。"引申指收罗珍品或人才的措施。 网络解释 珊瑚网(珊瑚网) 《珊瑚网》作者明代汪珂玉,成书时间崇祯十六年(1643)。 |
瑚簋 | 瑚簋 瑚簋,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hú guǐ,意思是宗庙盛黍稷的礼器。 基本解释 1.宗庙盛黍稷的礼器。殷曰瑚,周曰簋。2.比喻治国安邦之才。 网络解释 瑚簋 瑚簋,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húguǐ,意思是宗庙盛黍稷的礼器。 |
珊瑚岛 | 珊瑚岛 (泰国岛屿)泰国珊瑚岛英文名称为Coral Island。Coral Island,在泰国也被称为Koh Hae或Ko Hi。位于普吉岛东南部,距离普吉岛9公里。小岛从东到西长约3公里,但从南至北宽度仅约800米。 岛上除了渔村,其他许多地方均为丛林所覆盖。珊瑚岛因丰富的珊瑚群生态而得名,小岛的周围环绕着各种色彩缤纷的珊瑚礁,风光优美,是普吉岛区内最适合滑水、浮潜、冲浪和航行等水上活动的最佳选择地点之一。 岛上有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配套服务。 基 |
珊瑚钩 | |
瑚琏之资 | 瑚琏之资 【名称】瑚琏之资 【拼音】hú liǎn zhī zī 【解释】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出处】《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事例】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并为廊庙之用,实乃~。 ★《隋书·炀帝纪》 基本解释 同“瑚琏器”。 网络解释 瑚琏之资 【名称】瑚琏之资 【拼 |
珊瑚顶 | |
珊瑚蟲 | 珊瑚虫 珊瑚纲中多类生物的统称。身体呈圆筒状,有八个或八个以上的触手,触手中央有口。多群居,结合成一个群体,是一种海生圆筒状腔肠动物,食物从口进入,食物残渣从口排出,它以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生。 珊瑚虫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而珊瑚是珊瑚虫的分泌物,构成珊瑚虫的支撑结构。 基本解释 珊瑚虫 shānhchng [coralinsect]一种群居的腔肠动物,身体圆筒形,口周围有八个 |
瑚琏 | 词语解释 瑚琏 [ hú liǎn ] ⒈ 宗庙里盛黍稷的祭器,比喻治国的才能。 英 vessels of grain at ancestral temple; 引证解释 ⒈ 瑚、琏皆宗庙礼器。用以比喻治国安邦之才。 引 《论语·公冶长》:“子贡 问曰:‘ 赐 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魏书·李平传》:“实廊庙之瑚璉,社稷之楨干。” 宋 苏轼 《送程之邵签判赴阙》诗:“念君瑚璉质,当今臺阁宜。” 元 沉禧 《一枝花·赠人》套曲:“天生瑚璉材,裔出簪 |
珊瑚在網 | 【解释】在网:都在网中。比喻有才学的人都被收罗了。【出处】《新唐书·拂菻国传》:“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堕铁网水底。珊瑚初生磐石上,白如菌,一岁而黄,三岁赤,枝格交错,高三四尺,铁发其根,系网舶上,绞而出之。”【示例】从此~,文博士本出宫中;玉尺量才,女相如岂遗苑外?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二回 基本解释 辞典解释 珊瑚在网shānhúzàiwǎngㄕㄢㄏㄨˊㄗㄞˋㄨㄤˇ 比喻贤才或珍宝被网罗。 《镜花缘.第四二回》 |
珊瑚翘 | |
珊瑚海 | |
鴉瑚 | 1.亦称"鸦鹘"。 2.即鸦忽。 基本解释 1.亦称"鸦鹘"。2.即鸦忽。 |
擊碎珊瑚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武帝〕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亦作:击珊瑚碎 基本解释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武帝〕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 |
瑚琏之器 | 词语解释 ⒈ 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国语辞典 瑚琏之器 [ hú lián zhī qì ] ⒈ 瑚琏之器比喻如瑚琏之高贵品格,或堪当大任的才能。隋·江总〈让尚书令表〉:「谬以商丘之木,遂比舟楫之材;燕岱之石,混同瑚琏之器。」唐·李华〈卢郎中斋居记〉:「公以瑚琏之器为郎官,以干将之断宰赤县。」也作「瑚琏器」。 |
珊瑚岛 | |
琱瑚 | 见"琱胡"。 基本解释 见"琱胡"。 |
珊瑚 | 珊瑚 (国家二级演员、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演员)珊瑚,出生于山城重庆,国家二级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独唱演员,重庆市青联委员。 1998年荣获中央电视台第八届“大红鹰”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通俗唱法三等奖;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最佳新人奖”和团体“金奖”;首届华语网络歌曲最受网民爱戴的女歌手奖;演唱的歌曲《摆手舞》,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从2007年开始陆续推出红色经典《新音乐长征路 |
珊瑚珠 | |
珊瑚在网 | |
珊瑚礁 | 珊瑚礁 (珊瑚目的动物形成的海洋生态)珊瑚礁是石珊瑚目的动物形成的一种结构,这个结构可以大到影响其周围环境的物理和生态条件。在深海和浅海中均有珊瑚礁存在,它们是成千上万的由碳酸钙组成的珊瑚虫的骨骼在数百年至数千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其中包括蠕虫、软体动物、海绵、棘皮动物和甲壳动物,此外珊瑚礁还是大洋带的鱼类的幼鱼生长地。 基本解释 珊瑚礁 shānhjiāo [coralreef]主要由珊瑚堆积成 |
珊瑚虫 | 珊瑚虫 珊瑚纲中多类生物的统称。身体呈圆筒状,有八个或八个以上的触手,触手中央有口。多群居,结合成一个群体,是一种海生圆筒状腔肠动物,食物从口进入,食物残渣从口排出,它以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生。 珊瑚虫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而珊瑚是珊瑚虫的分泌物,构成珊瑚虫的支撑结构。 基本解释 珊瑚虫 shānhchng [coralinsect]一种群居的腔肠动物,身体圆筒形,口周围有八个 |
木珊瑚 | 词语解释 木珊瑚 [ mù shān hú ] ⒈ 枳椇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三·枳椇》。 引证解释 ⒈ 枳椇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枳椇》。 |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