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从容就义 [ cóng róng jiù yì ] ⒈ 非常镇静、毫无畏惧地为正义而死。 引证解释 ⒈ 非常镇静、毫无畏惧地为正义而死。 引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宋文帝》:“袁淑 死於元凶之难,从容就义,以蹈白刃。” 清 冯桂芬 《庞烈妇传》:“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陈毅 《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三十周年》诗:“从容就义甚,大节凛不辱。” 国语辞典 从容就义 [ cōng róng jiù yì ] ⒈ 为维护正义或道义,一点也不害怕的安然赴死。 引 《宋史·卷四五〇·忠义传五·赵卯发传》:「慷慨杀身易,从容就义难。」 反 贪生怕死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出生入死 [ chū shēng rù sǐ ] ⒈ 原指从出生到老死的人生过程。后借以形容冒着极大危险,随时有死的可能。多用以赞扬不顾个人安危的献身精神。 英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引证解释 ⒈ 原谓从出生到死去。后用以形容冒生命危险,随时有死的可能。 引 《老子》:“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王弼 注:“出生地,入死地。” 《韩非子·解老》:“人始於生而卒於死。始谓之出,卒谓之入。故曰:出生入死。” 《三国演义》第十三回:“骑都尉 杨奉 大怒,谓 宋果 曰:‘吾等出生入死,身冒矢石,功反不及女巫耶?’”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我身边这几个人,是跟着我出生入死过来的,好容易有了今天。” 李瑛 《一月的哀思》诗三:“谁也数不清,你在敌特的枪口下,曾几度出生入死。” 国语辞典 出生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齿剑如归 [ chǐ jiàn rú guī ] ⒈ 犹言视死如归。 引证解释 ⒈ 犹言视死如归。参见“齿剑”。 引 《晋书·列女传论》:“比夫悬梁靡顾,齿剑如归,异日齐风,可以激扬千载矣。”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奋不顾身 [ fèn bù gù shēn ] ⒈ 勇往直前,不顾惜自身安危。 例 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英 dash ahead regardless of one's safety; be daring regardless of personal danger; 引证解释 ⒈ 奋勇直前,不顾生命。 引 汉 司马迁 《报任安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梁书·武帝纪上》:“復誓旅 江 甸,奋不顾身……剋歼大憝,以固皇基。” 《明史·李钺等传赞》:“胡世寧 奋不顾身,首发奸逆,危言正色,始终一节。” 徐迟 《牡丹》六:“她们都是英勇的,高尚的,奋不顾身的。” 国语辞典 奋不顾身 [ fèn bù gù shēn ] ⒈ 勇往直前,不顾生死。 引 《汉书·卷五四·李广传》:「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旧唐书·卷七六·太宗诸子传·蒋王恽传》:「遂能奋不顾身,率先唱义,虽英谋未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赴死如归 [ fù sǐ rú guī ] ⒈ 犹言视死如归。形容不怕牺牲。 引证解释 ⒈ 犹言视死如归。形容不怕牺牲。 引 《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赞》:“欒布 哭 彭越,田叔 随 张敖,赴死如归,彼诚知所处,虽古烈士,何以加哉!”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五:“有 吴起 吮士疽之恩,则赴死如归矣,何患其不爱将?” 明 归有光 《王烈妇墓碣》:“又言:‘他人於死生之际诚难,姊於是直视之甚轻。’……真可谓赴死如归者矣。” 国语辞典 赴死如归 [ fù sǐ rú guī ] ⒈ 迈向死亡就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 引 《汉书·卷三七·田叔传·赞曰》:「田叔随张敖,赴死如归。」 《梁书·卷四三·张嵊传·史臣曰》:「至如张嵊二三子之徒,捐躯殉节,赴死如归,英风劲气,笼罩今古。」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赴汤蹈火 [ fù tāng dǎo huǒ ] ⒈ 形容不畏艰难险阻,奋不顾身。 例 楚越之俗好勇,则有赴汤蹈火之歌。——北齐·刘昼《新论》 英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be ready to risk one's own life; jump into the water and walk through fire; 引证解释 ⒈ 敢于投入沸水,跳进烈火。比喻不避艰险。参见“赴水火”。 引 《三国志·魏志·刘表传》“説 表 遣子入质”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玄 《傅子》:“嵩 对曰:‘……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 唐 康骈 《剧谈录·潘将军失珠》:“每感重恩,恨无所答,若力有可施,必能赴汤蹈火。” 老舍 《四世同堂》四五:“他早已盘算好,他既不能正面的赴汤蹈火的去救国,至少他也不该太怕敌人的刀斧与皮鞭。” 亦作“赴汤跳火”、“赴汤投火”。 《金瓶梅词话》第八八回:“小夫人説那里话!若肯在老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忿不顾身 [ fèn bù gù shēn ] ⒈ 同“奋不顾身”。 引证解释 ⒈ 同“奋不顾身”。 引 《镜花缘》第三七回:“林兄 因感世子之情, 唐兄 只知惟义是趋,都是忿不顾身,竟将王宫内院视为儿戏。” 国语辞典 忿不顾身 [ fèn bù gù shēn ] ⒈ 激于义愤,不惜生命。也作「愤不顾身」。 引 《镜花缘·第三七回》:「林兄因感世子之情,唐兄只知惟义是趋,都是忿不顾身。」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甘冒虎口 [ gān mào hǔ kǒu ] ⒈ 谓甘愿冒着生命危险。 引证解释 ⒈ 谓甘愿冒着生命危险。 引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吾不用 田丰 言,果为所笑”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曰:“丰 知 绍 将败,败则己必死,甘冒虎口以尽忠规,烈士之於所事,虑不存己。” 国语辞典 甘冒虎口 [ gān mào hǔ kǒu ] ⒈ 虎口,比喻非常危险的地方。愿意冒生命危险,表示非常忠心。 引 《三国志·卷六·魏书·袁绍传》裴松之注引孙盛曰:「丰知绍将败,败则己必死,甘冒虎口以尽忠规,烈士之于所事,虑不存己。」
意思解释:拼音 bù zhī sǐ huó 注音 ㄅㄨˋ ㄓ ㄙˇ ㄏㄨㄛˊ 解释 形容不知利害,冒昧从事。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7回:“无才小辈,背反狂夫!上负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军到来,有何理说?” 例子 彼时日色将晚,前无行人,就把他尽力一推,推落崖下,不知死活。(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形容冒昧从事。 谜语 望乡台上唱山歌 感情 不知死活是中性词。 近义 不知轻重、不知进退、不知利害 反义 贪生怕死 英语 act recklessly(disregard the fate; do not know the consequences)
意思解释:拼音 bù bì fǔ yuè 注音 ㄅㄨˋ ㄅ一ˋ ㄈㄨˇ ㄩㄝˋ 解释 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例子 臣向来不以面从为忠,故今日不避斧钺,直言苦谏。(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勇敢。 感情 不避斧钺是中性词。 繁体 不避斧鉞 近义 视死如归 反义 贪生怕死 英语 not to avoid facing battle-ax and hatchet
意思解释:拼音 cóng róng jiù yì 注音 ㄘㄨㄥˊ ㄖㄨㄥˊ ㄐ一ㄡˋ 一ˋ 解释 从容:不慌不忙;镇定自若;就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非常镇静;毫不畏惧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出处 宋 朱熹《近思录》:“感慨杀身者易,从容就义者难。” 例子 徐荫轩以身殉国,从容就义,应该附奏清恤!(高阳《胭脂井》) 正音 “从”,不能读作“cǒng”。 辨形 “就”,不能写作“救”。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形容为革命而献身。 谜语 分析脸谱 感情 从容就义是褒义词。 繁体 従容就義 近义 舍生取义 反义 贪生怕死 英语 go to one's death unflinchingly(meet one's death like a hero) 俄语 спокóйно и смéло смотрéть в лицó смéртн 德语 gefaβt für eine gerechte Sache in den Tod gehen
意思解释:拼音 chū shēng rù sǐ 注音 ㄔㄨ ㄕㄥ ㄖㄨˋ ㄙˇ 解释 原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后形容冒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也作“出死入生”。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第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途)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例子 这一层,不烦圣虑,他们是出生入死的老兄弟,何况国家如此,不至于还闹义气。(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辨形 “生”,不能写作“声”。 辨析 出生入死和“赴汤蹈火”;都表示“不避艰险;奋不顾身的精神”。但出生入死偏重在冒随时死去的危险;一般用来表示不顾个人生命危险的经历。在程度上重于“赴汤蹈火”;“赴汤蹈火”偏重在不畏艰险;一般用表示决心和心愿。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用于赞扬人英勇无畏。 歇后语 躲鬼躲进城隍庙 谜语 虎穴;溺婴;地狱之门 感情 出生入死是褒义词。
意思解释:拼音 fèn bù gù shēn 注音 ㄈㄣˋ ㄅㄨˋ ㄍㄨˋ ㄕㄣ 解释 同“奋不顾身”。 出处 《镜花缘》第三七回:“林兄因感世子之情,唐兄只知惟义是趋,都是忿不顾身,竟将王宫内院视为儿戏。”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勇往直前。 感情 忿不顾身是中性词。 繁体 忿不顧身 近义 奋不顾身 反义 贪生怕死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甘:情愿;饴:饴糖。甘愿去死,就像吃糖一般。形容不怕死,把死作为快事。 国语辞典 甘死如饴 [ gān sǐ rú yí ] ⒈ 形容从容就死、不怕死。 引 《清史稿·卷三一一·任举传》:「举忠愤激发,甘死如饴,而朕以小丑跳梁,用良臣于危地,思之深恻!」
意思解释:拼音 fèn bù gù shēn 注音 ㄈㄣˋ ㄅㄨˋ ㄍㄨˋ ㄕㄣ 解释 奋:振作精神;鼓起干劲。指勇往直前;不顾个人安危。 出处 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例子 部下弟子,虽不敢谓久经训练,有勇知方,惟大义所在,却是奋不顾身。(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十五回) 辨形 “奋”,不能写作“愤”。 辨析 奋不顾身和“舍生忘死”都有“不顾个人安危”的意思;都形容舍己为人;勇于献身。不同在于:①奋不顾身语义重;范围大;偏重于“安危”;表示把个人的安危;包括“生死”置之度外;“舍生忘死”偏重于“生死”。②奋不顾身多指个人行动;“舍生忘死”不仅如此还多指人的精神品质。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谜语 茅坑里打架 感情 奋不顾身是褒义词。 繁体 奮不顧身 近义
意思解释:拼音 fù tāng dǎo huǒ 注音 ㄈㄨˋ ㄊㄤ ㄉㄠˇ ㄏㄨㄛˇ 解释 赴:去;走向;汤:开水;蹈:踩。投入沸水;踏上烈火。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 出处 晋 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例子 有三个人,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五回) 正音 “赴”,不能读作“pū”;“蹈”,不能读作“tāo”。 辨形 “蹈”,不能写作“滔”、“倒”。 辨析 赴汤蹈火和“出生入死”;都表示“不顾艰险、奋不顾身的精神”。但“出生入死”偏重在冒随时死去的危险;一般用来表示不顾个人生命危险;在程度上重于赴汤蹈火;赴汤蹈火偏重在不畏艰险;一般用来表示决心和愿望。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比喻奋不顾身。 谜语 烫 感情 赴汤蹈火是中性词。 繁体 赴湯蹈火 近义 出生入
意思解释:拼音 gān mào hǔ kǒu 注音 ㄍㄢ ㄇㄠˋ ㄏㄨˇ ㄎㄡˇ 解释 谓甘愿冒着生命危险。 出处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曰:“丰知绍将败,败则己必死,甘冒虎口以尽忠规,烈士之于所事,虑不存己。” 用法 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 感情 甘冒虎口是中性词。 繁体 甘冐虎口 近义 视死如归 反义 贪生怕死
意思解释:拼音 gān sǐ rú yí 注音 ㄍㄢ ㄙˇ ㄖㄨˊ 一ˊ 解释 甘:情愿;饴:饴糖。甘愿去死,就像吃糖一般。形容不怕死,把死作为快事。 出处 《清史稿·任举传》:“举忠愤激发,甘死如饴,而朕以小丑跳梁,用良臣于危地,思之深恻。” 例子 举忠愤激发,甘死如饴,而朕以小丑跳梁,用良臣于危地,思之深恻。(《清史稿 任举传》)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不怕死。 感情 甘死如饴是中性词。 繁体 甘死如飴 近义 视死如归 反义 贪生怕死
意思解释:拼音 juān qū xùn guó 注音 ㄐㄨㄢ ㄑㄨ ㄒㄨㄣˋ ㄍㄨㄛˊ 解释 殉国:为国家的利益而牺牲生命。为了国家而献出生命。 出处 北魏·杨衒兺《洛阳伽蓝记·追光寺》:“既见义忘家,捐生殉国,永言忠烈何日忘之!” 例子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6回:“而战士仅食升斗之余,欲使捐躯殉国,不亦难乎?”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为国捐躯。 感情 捐躯殉国是中性词。 繁体 捐軀殉國 近义 捐躯报国、捐生殉国 反义 贪生怕死
意思解释:拼音 juān qū fù nàn 注音 ㄐㄨㄢ ㄑㄨ ㄈㄨˋ ㄋㄢˋ 解释 躯:身体。指舍弃生命,奔赴国难。 出处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例子 《西湖佳话·三生石迹》:“姓李名恺,率师拒敌,报国尽忠,捐躯赴难。”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为国捐躯。 感情 捐躯赴难是中性词。 繁体 捐軀赴難 近义 视死如归、慷慨就义 反义 贪生怕死 英语 prefer death to disgrace(die for the cause of justice and righteousness)
意思解释:拼音 mín bù wèi sǐ 注音 ㄇ一ㄣˊ ㄅㄨˋ ㄨㄟˋ ㄙˇ 解释 畏:惧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气慨。 出处 《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例子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中国人民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民不畏死是中性词。 反义 贪生怕死 英语 The people fear not death.
意思解释:拼音 qián pū hòu jì 注音 ㄑ一ㄢˊ ㄆㄨ ㄏㄡˋ ㄐ一ˋ 解释 仆:倒下;继:跟上。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出处 唐 孙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马愠仆,前仆后踣。” 例子 前仆后继人应在,如君不愧轩辕孙!(清 秋瑾《吊吴烈士樾》) 正音 “仆”,不能读作“pú”。 辨形 “仆”,不能写作“朴”。 辨析 见“前赴后继”。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感情 前仆后继是褒义词。 繁体 前僕后繼 近义 勇往直前、前赴后继 反义 贪生怕死、畏首畏尾、苟且偷生 英语 One steps into the breach as another fulls. 俄语 бесстрáшно вставáть на смену пáвшим 日语 戦友(せんゆう)のしかばねを乗(の)り越(こ)えて後(あと)に続(つづ)く 法语 quand les uns tombent les autres bouchent aussitǒt les brèches qu'ils laissent
意思解释:拼音 sǐ bù zú xī 注音 ㄙˇ ㄅㄨˋ ㄗㄨˊ ㄒ一 解释 足:值得;惜:吝惜或可惜。形容不怕死或死得没有价值。 出处 《宋史·苏洵传》:“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例子 妾一身死不足惜,但自蒙爱幸,身怀六甲,已两月矣。(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回) 用法 作谓语;形容不怕死。 感情 死不足惜是中性词。 近义 视死如归 反义 贪生怕死、苟且偷生 英语 death is not to be regretted
意思解释:拼音 shì sǐ rú guī 注音 ㄕˋ ㄙˇ ㄖㄨˊ ㄍㄨㄟ 解释 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 出处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吕氏春秋 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例子 我们已经是视死如归,我们大踏步地走着我们的大路。郭沫若《如火如荼的恐怖》诗 正音 “死”,不能读作“shǐ”。 辨析 见“杀身成仁”。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歇后语 董存瑞炸碉堡 谜语 临刑唱大曲 感情 视死如归是褒义词。 繁体 視死如歸 近义 舍生忘死舍生取义 反义 贪生怕死 英语 face death calmly 俄语 спокойно смотреть смерти в глаза 日语 死を視(み)ること帰(き)するが如(ごと)し 德语 dem Tod ruhig entgegensehen(dem Tod gefaβt ins Auge sehen) 法语 ne pas craindre l
意思解释:拼音 shì sǐ yóu guī 注音 ㄕˋ ㄙˇ 一ㄡˊ ㄍㄨㄟ 解释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同“视死如归”。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弭讼》:“夫不伏之人,视死犹归,血刃之祸,于是将起。”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怕死。 感情 视死犹归是中性词。 繁体 視死猶歸 近义 视死如归、视死若归 反义 贪生怕死
意思解释:拼音 shì sǐ ruò guī 注音 ㄕˋ ㄙˇ ㄖㄨㄛˋ ㄍㄨㄟ 解释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同“视死如归”。 出处 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故战日有期,视死若归。”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怕死。 感情 视死若归是中性词。 繁体 視死若歸 近义 视死如归 反义 贪生怕死
意思解释:拼音 shě shēng qǔ yì 注音 ㄕㄜˇ ㄕㄥ ㄑㄨˇ 一ˋ 解释 为了正义而牺牲生命。舍生:舍弃生命。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例子 舍生取义兮捐微躯,谁云女妇兮夫弗如?(明 李昌祺《剪灯余话 鸾鸾传》) 正音 “舍”,不能读作“shè”。 辨形 “生”,不能写作“身”。 辨析 舍生取义与“杀身成仁”有别:舍生取义侧重于形容为正义而死;“杀身成仁”侧重于形容为忠诚而死。 用法 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褒义。 感情 舍生取义是褒义词。 繁体 捨生取義 近义 舍身求法、以身报国 反义 贪生怕死、苟且偷生 英语 prefer honour to life 俄语 жертвовать жизнью во имя благородных идеалов 日语 命をなげ捨てて正義のために尽くす
意思解释:拼音 shā shēn chéng rén 注音 ㄕㄚ ㄕㄣ ㄔㄥˊ ㄖㄣˊ 解释 身:自己;杀身:舍生;成:成全;成就;仁:仁德;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原指牺牲生命;成全仁德。后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例子 若得着死难者的热情的全部,便可以追他们的踪迹,杀身成仁了。(闻一多《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 正音 “仁”,不能读作“yín”。 辨形 “仁”,不能写作“人”。 辨析 杀身成仁和“视死如归”;都含有“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意思。但杀身成仁含有“成全仁德”的主义;“视死如归”没有。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谜语 桃子破肚 感情 杀身成仁是褒义词。 繁体 殺身成仁 近义 舍生取义、视死如归 反义 贪生怕死、苟且偷生 英语
意思解释:拼音 shě shēng wàng sǐ 注音 ㄕㄜˇ ㄕㄥ ㄨㄤˋ ㄙˇ 解释 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舍:舍弃。 出处 元 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说与俺能争好斗的番官,舍生忘死家将。” 例子 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舍生忘死,英勇斗争,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正音 “舍”,不能读作“shè”。 辨形 “忘”,不能写作“望”。 辨析 舍生忘死偏重在“生死”;而“奋不顾身”语气重;范围大;偏重在“安危”;表示不顾个人安危。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感情 舍生忘死是褒义词。 繁体 捨生忘死 近义 奋不顾身 反义 贪生怕死 英语 risk one's life 德语 Kopf und Kragen riskieren
意思解释:拼音 tóng guī yú jìn 注音 ㄊㄨㄥˊ ㄍㄨㄟ ㄩˊ ㄐ一ㄣˋ 解释 一同走向死亡或共同毁灭。归:走向;尽:灭亡。 出处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王瑞》:“天地终乎?与我偕终”卢重玄解:“大小虽殊,同归于尽耳。” 例子 只图自己安逸,那管世事艰难,弄到后来,不是同归于尽吗?(清 姬文《市声》第十四回) 正音 “尽”,不能读作“jīn”。 辨形 “尽”,不能写作“劲”。 辨析 同归于尽与“玉石俱焚”区别在于:①同归于尽只是强调两者同时死亡或毁灭;没有贵贱、好坏之分;而“玉石俱焚”是强调好的和坏的;或贵重的与贫贱的一样死亡或毁坏。②同归于尽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玉石俱焚”一般用于物。 用法 补充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歇后语 稻草人救火;原子弹打飞机 谜语 原子弹打飞机 感情 同归于尽是褒义词。 繁体 同歸
意思解释:拼音 wàn sǐ bù cí 注音 ㄨㄢˋ ㄙˇ ㄅㄨˋ ㄘˊ 解释 即使死一万次也决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辞:推辞。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例子 (1)不管在改革的征途中有多大风浪,我也万死不辞。 (2)大人有什么事只管吩咐,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定万死不辞。 正音 “辞”,不能读作“chí”。 辨形 “辞”,不能写作“词”。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感情 万死不辞是褒义词。 繁体 萬死不辭 近义 出生入死、视死如归 反义 贪生怕死、畏首畏尾 英语 willing to risk any danger to do one's duty
意思解释:拼音 xiāo yǒng shàn zhàn 注音 ㄒ一ㄠ ㄩㄥˇ ㄕㄢˋ ㄓㄢˋ 解释 勇猛;善于战斗。骁勇:勇猛矫健;善:善长。 出处 《南齐书 戴僧静传》:“其党辅国将军孙昙瓘骁勇善战,每荡一合,辄大杀伤,官军死者百于人。” 例子 武警官兵在抗洪第一线个个骁勇善战,不甘示弱。 正音 “骁”,不能读作“ráo”。 辨形 “骁”,不能写作“销”。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感情 骁勇善战是褒义词。 繁体 驍勇善戰 近义 有勇有谋、大智大勇 反义 贪生怕死、胆小怕事 英语 be brave and battle-wise(be brave and skillful in battle) 日语 勇敢(ゆうかん)で戦いにたけている
意思解释:拼音 yǔn shēn bù xù 注音 ㄩㄣˇ ㄕㄣ ㄅㄨˋ ㄒㄨˋ 解释 殒:死亡;恤:顾虑。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出处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敢,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证明了。” 例子 至于这一回……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的明证。(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正音 “殒”,不能读作“shǔn”。 辨形 “殒”,不能写作“损”。 用法 复句式;作定语;含褒义。 感情 殒身不恤是褒义词。 繁体 殞身不卹 近义 慷慨赴义、慷慨捐生 反义 贪生怕死
意思解释:拼音 bù bì shuǐ huǒ 注音 ㄅㄨˋ ㄅ一ˋ ㄕㄨㄟˇ ㄏㄨㄛˇ 解释 指不畏凶险。 出处 《水浒传》第五八回:“贤弟心中有何危厄不决之难,但请尽说不妨,便当不避水火,力为解救,与汝相助。”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勇敢。 感情 不避水火是中性词。 近义 不避汤火、水火不避 反义 贪生怕死
意思解释:拼音 chǐ jiàn rú guī 注音 ㄔˇ ㄐ一ㄢˋ ㄖㄨˊ ㄍㄨㄟ 解释 犹言视死如归。 出处 《晋书·列女传论》:“比夫悬梁靡顾,齿剑如归,异日齐风,可以激扬千载矣。”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 齿剑如归是中性词。 繁体 齒劍如歸 近义 视死如归 反义 贪生怕死
意思解释:拼音 shě sǐ wàng shēng 注音 ㄕㄜˇ ㄙˇ ㄨㄤˋ ㄕㄥ 解释 舍死:舍得牺牲;忘生:忘掉性命。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出处 元 无名氏《锁魔镜》第二折:“你须索舍死忘生,建立功勋。” 例子 近来被一妖魔在此欺虐,强要占我们水帘洞府,是我等舍死忘生,与他争斗。(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感情 舍死忘生是中性词。 繁体 捨死忘生 近义 舍生忘死、忘生舍死 反义 贪生怕死 英语 disregard one's own safety(risk one's life) 日语 生死を度外視(どがいし)する 德语 unter (od. trotz) Lebensgefahr
意思解释:拼音 shì sǐ bù qū 注音 ㄕˋ ㄙˇ ㄅㄨˋ ㄑㄨ 解释 立誓宁死也不屈服。 出处 宋·朱熹《跋王枢密答司马忠洁公帖》:“司马忠洁公仗节虏廷,誓死不屈。” 例子 刘流《烈火金刚》第27回:“唱古的有岳飞保国誓死不屈,唱今的有五壮士战斗在狼牙山上。” 用法 作谓语;指有气节。 感情 誓死不屈是褒义词。 近义 宁死不屈 反义 贪生怕死 英语 swear to die refusing to yield 日语 死を誓って屈(くっ)しない 德语 lieber sterben,als sich zu unterwerfen 法语 jurer de mourir plutǒt que de se rendre(faire le serment de ne jamais céder)
意思解释:拼音 fù sǐ rú guī 注音 ㄈㄨˋ ㄙˇ ㄖㄨˊ ㄍㄨㄟ 解释 形容不怕牺牲。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赞》:“栾布哭彭越,田叔随张敖,赴死如归,彼诚知所处,虽古烈士,何以加哉!” 例子 明·归有光《王烈妇墓碣》:“……真可谓赴死如归者矣。”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不怕死。 感情 赴死如归是中性词。 繁体 赴死如歸 近义 视死如归 反义 贪生怕死 英语 defy death
意思解释:拼音 shě shēn qǔ yì 注音 ㄕㄜˇ ㄕㄣ ㄑㄨˇ 一ˋ 解释 舍:舍弃;身:生命;取:求取;义;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例子 我们为了革命事业要舍身取义 用法 作主语、谓语、定语;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感情 舍身取义是中性词。 繁体 捨身取義 近义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反义 贪生怕死 英语 give up one's life for righteousness(prefer honour to life)
意思解释:拼音 juān shēng xùn guó 注音 ㄐㄨㄢ ㄕㄥ ㄒㄨㄣˋ ㄍㄨㄛˊ 解释 捐生:舍弃生命;殉国:为国家而牺牲生命。为了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出处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追光寺》:“既见义忘家,捐生殉国,永言忠烈,何日忘之!” 例子 《隋书·豆毓传》:“正义愍公毓临节能固,捐生殉国,成为令典,没世不忘。”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为国捐躯。 感情 捐生殉国是褒义词。 繁体 捐生殉國 近义 捐躯报国 反义 贪生怕死 英语 die for the sake of the country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捐生:舍弃生命;殉国:为国家而牺牲生命。为了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躯:身体。指舍弃生命,奔赴国难。 国语辞典 捐躯赴难 [ juān qū fù nàn ] ⒈ 牺牲生命,奔赴国难。 引 《明史·卷二〇〇·伍文定传》:「非真有捐躯赴难之义,戮力报主之忠,孰肯甘虀粉之祸,从赤族之诛,踏必死之地,以希万一难冀之功乎!」 《西湖佳话·三生石迹》:「有一虎将,系京洛人,姓李名恺,率师拒敌,报国尽忠,捐躯赴难。」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殉国:为国家的利益而牺牲生命。为了国家而献出生命。
意思解释:拼音 zhì sǐ bù qū 注音 ㄓˋ ㄙˇ ㄅㄨˋ ㄑㄨ 解释 至:到。到死也不屈服。形容英勇顽强,视死如归。 出处 宋·周密《齐东野语·二张援襄》:“贵身被数十创,力不支,遂为生得,至死不屈。”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感情 至死不屈是中性词。 近义 视死如归 反义 贪生怕死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⒈ 畏:惧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气慨。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誓 字组词 死 字组词 不 字组词 屈 字组词
意思解释:死 字组词 不 字组词 足 字组词 惜 字组词
意思解释:视 字组词 死 字组词 犹 字组词 归 字组词
意思解释:舍身取义
意思解释:视 字组词 死 字组词 若 字组词 归 字组词
意思解释:大公无私 杀身成仁 为国捐躯 舍身求法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舍 字组词 死 字组词 忘 字组词 生 字组词
意思解释:舍 字组词 身 字组词 取 字组词 义 字组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动词
意思解释:骁 字组词 勇 字组词 善 字组词 战 字组词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不足惜 [ bù zú xī ] ⒈ 不值得可惜。 引证解释 ⒈ 不值得可惜。 引 《西游补》第六回:“大王,妾身是不足惜的,只恐大王一时真假难分,遭他毒手。”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六:“张国焘 是不足惜的,他在革命上所犯的错误,我们 四川省 的人民知道得最清楚。”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不避斧钺 [ bù bì fǔ yuè ] ⒈ 谓不怕杀头。斧钺,古代用以杀人的武器。钺,形似斧而大。语出《汉书·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引证解释 ⒈ 谓不怕杀头。斧钺,古代用以杀人的武器。钺,形似斧而大。 引 语出《汉书·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鉞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二章:“臣向来不以面从为忠,故今日不避斧钺,直言苦谏。”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不避水火 [ bù bì shuǐ huǒ ] ⒈ 见“不避汤火”。 引证解释 ⒈ 见“不避汤火”。
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不知死活 [ bù zhī sǐ huó ] ⒈ 不知道人的下落。 英 act recklessly; disregard the fate; do not know the consequences; ⒉ 形容冒失、鲁莽。 英 rash; abrupt; 引证解释 ⒈ 谓不知利害,冒昧从事。 引 《水浒传》第六七回:“单廷珪、魏定国 大笑,指着 关胜 駡道:‘无才小辈,背反狂夫!上负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军到来,有何理説?’” 《世无匹》第二回:“你却不知死活,灌了这许多酒去。” 国语辞典 不知死活 [ bù zhī sǐ huó ] ⒈ 不知利害,冒昧行事。 引 《水浒传·第六七回》:「无才关胜,背反狂夫,上负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军到来,有何礼说?」 《文明小史·第二七回》:「我只你这个儿子,如今不知死活,闹了事,又到东洋去,忍心掉下我吗?」 ⒉ 不知生死如何。 引 《红楼梦·第四回》:「把个英莲拖去
意思解释:辞典解释不知死bù zhī sǐ 不知好歹。 《红楼梦.第四八回》:「谁知就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人都叫他作石呆子,穷的连饭也没得吃,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 基本解释 辞典解释 不知死bùzhīsǐㄅㄨˋㄓㄙˇ 不知好歹。 《红楼梦.第四八回》:「谁知就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人都叫他作石呆子,穷的连饭也没得吃,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
意思解释:不足惜 不足惜,拼音:bù zú xī 。解释,不值得可惜。出处,晋 陶潜 《归园田居》诗之三: 基本解释 不值得可惜。 网络解释 不足惜 不足惜,拼音:bùzúxī。解释,不值得可惜。出处,晋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三: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