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词语解释 犯而不校 [ fàn ér bù jiào ] ⒈ 别人触犯自己也不计较。亦作:犯而勿校。 引证解释 ⒈ 别人触犯自己也不计较。 引 《论语·泰伯》:“曾子 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 晋 潘尼 《安身论》:“故远絶荣利,知争竞之遘灾也;故犯而不校,知好伐之招怨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三官保》:“保 自此爽然若失,幡然而悔……见人谦抑巽顺,犯而不校,卒为善士。” 亦作“犯而勿校”。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这才赠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旧恶’的格言。” 国语辞典 犯而不校 [ fàn ér bù jiào ] ⒈ 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也作「犯而勿校」。 引 《论语·泰伯》:「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
意思解释:拼音 fàn ér bù jiào 注音 ㄈㄢˋ ㄦˊ ㄅㄨˋ ㄐ一ㄠˋ 解释 犯:冒犯;校:计较。别人冒犯了;也不计较。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例子 惠养民道:“犯而不校,何以罚为?”大家微笑,各自散去。(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十五回) 正音 “校”,不能读作“xiào”。 辨形 “校”,不能写作“较”。 用法 复杂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 犯而不校是贬义词。 近义 唾面自干 反义 针锋相对、以眼还眼 英语 be wronged but not to seek revenge
意思解释:拼音 nì lái shùn shòu 注音 ㄋ一ˋ ㄌㄞˊ ㄕㄨㄣˋ ㄕㄡˋ 解释 逆:不顺;顺:顺从;受:忍受。碰上十分恶劣的境遇而顺从地忍受;不作反抗。 出处 宋 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12出:“逆来顺受,须有通时。” 例子 从前受了主人的骂,无非逆来顺受。(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三回) 辨形 “受”,不能写作“爱”。 辨析 逆来顺受和“委曲求全”都有“使自己受委曲而迁就别人”的意思。但逆来顺受可指人的一贯态度;常表现人的性格;“委曲求全”仅指在一定的目的下“委曲求全”;一般不指人的一贯态度和性格。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谜语 纤夫 感情 逆来顺受是贬义词。 繁体 逆來順受 近义 委曲求全、犯而不校 反义 针锋相对、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英语 grin and bear it 俄语 примиряться с неиз
意思解释:拼音 yǐ zhí bào yuàn 注音 一ˇ ㄓˊ ㄅㄠˋ ㄩㄢˋ 解释 以公道对待有怨恨的人。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例子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夫以直报怨,圣人不禁。”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感情 以直报怨是褒义词。 繁体 以直報怨 近义 以德报怨、以礼相待 反义 忘恩负义
意思解释:拼音 yǐ dé bào yuàn 注音 一ˇ ㄉㄜˊ ㄅㄠˋ ㄩㄢˋ 解释 拿恩惠报答仇恨。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以好处。 出处 《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例子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西安事变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德报怨,协同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释放蒋介石,希望他悔过自新,共同抗日。 正音 “怨”,不能读作“yuān”。 辨形 “怨”,不能写作“冤”。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感情 以德报怨是褒义词。 繁体 以惪報怨 近义 以德报德、以直抱怨、以理相待 反义 忘恩负义、无情无义、翻脸无情 英语 repay injury with kindness 俄语 платить добром за зло 日语 徳(とく)をもって恨(うら)みに報(むく)いる 法语 rendre le bien pour le mal
意思解释:唾面自干
意思解释:形容词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