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解释 |
---|---|
列胪 | 列胪 liè lú 列胪(列胪) 犹罗列。 康有为 《序》:“吾友 嘉应 黄观察 公度 ,壮使 日本 ,为《日本杂事诗》,似续是义,窈窕其思,娟嫮其辞,条柎繁旉,华叶舒铺,文用互殊,纲目列胪,可诵可娱。” 基本解释 犹罗列。 网络解释 列胪 lièlúㄌㄧㄝˋㄌㄨˊ 列胪(列胪) 犹罗列。康有为《序》:“吾友嘉应黄观察公度,壮使日本,为《日本杂事诗》,似续是义,窈窕其思,娟嫮其辞,条柎繁旉,华叶舒铺,文用互殊,纲目列胪,可诵可娱。” |
胪人 | 胪人 胪人 即鸿胪。古代主宾客之官。《文选·张衡东京赋》:“尔乃九宾重,胪人列。” 吕延济 注:“胪人,鸿胪也,主宾客之官,罗列其尊卑以朝也。” 基本解释 即鸿胪。古代主宾客之官。 网络解释 胪人 胪人 即鸿胪。古代主宾客之官。《文选·张衡东京赋》:“尔乃九宾重,胪人列。”吕延济注:“胪人,鸿胪也,主宾客之官,罗列其尊卑以朝也。” |
胪情 | 胪情 胪情 陈情。《文选·张衡思玄赋》:“心犹豫而狐疑兮,即岐阯而胪情。”旧注:“胪,陈也。”《后汉书·张衡传》作“摅情”。 基本解释 1.陈情。 网络解释 胪情 胪情 陈情。《文选·张衡思玄赋》:“心犹豫而狐疑兮,即岐阯而胪情。”旧注:“胪,陈也。”《后汉书·张衡传》作“摅情”。 |
胪云 | |
逆胪 | |
胪呼 | |
传胪 | 传胪 传胪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uan lú,是指在古代时,上传语告下称为胪,传胪即唱名之意。按传胪唱名,其制始于宋代。 基本解释 1.科举时代,殿试揭晓唱名的一种仪式。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阁门承接,传于阶下,卫士齐声传名高呼,谓之传胪。2.明代称科举第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至清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 辞典解释 传胪chuánlúㄔㄨㄢˊㄌㄨˊ 科举时代殿试后宣读皇帝诏命唱名。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黄、何 |
粗胪 | 词语解释 粗胪(粗臚) [ cū lú ] ⒈ 略举。 |
觕胪 | 觕胪 觕胪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今觕胪其事涉 中国 者於篇,馀详《海国图志》。” 基本解释 略举。 网络解释 觕胪 觕胪 清魏源《圣武记》卷六:“今觕胪其事涉中国者於篇,馀详《海国图志》。” |
胪驩 | 见“胪欢 ”。 基本解释 见“胪欢”。 辞典解释 胪驩lúhuānㄌㄨˊㄏㄨㄢ 表露欢欣。《汉书.卷二二.礼乐志》:「遍胪驩,腾天歌。」唐.颜师古.注:「胪,陈也。腾,升也。言陈其欢庆,令歌上升于天。」也作「胪欢」。 |
胪胀 | 胪胀 胪胀,拼音lú zhàng ,出处《琉璃王经》。 基本解释 病名。腹胀。 网络解释 胪胀 胪胀,拼音lúzhàng,出处《琉璃王经》。 |
胪言 | |
胪断 | |
汉胪 | 词语解释 汉胪 [ hàn lú ] ⒈ 《汉书·叔孙通传》:“大行设九宾,胪句传。”颜师古注引苏林曰:“上传语告下为胪。”后因以“汉胪”指帝王的诏旨。 引证解释 ⒈ 后因以“汉臚”指帝王的诏旨。 引 《汉书·叔孙通传》:“大行设九宾,臚句传。”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上传语告下为臚。” 元 周伯琦 《纪恩三十韵》:“视学瞻 周 礼,圜门听 汉 臚。” |
胪传 | |
胪析 | 胪析 胪析,是汉语词汇,解释为分别剖析。 基本解释 1.分别剖析。 网络解释 胪析 胪析,是汉语词汇,解释为分别剖析。 |
逆胪 | 逆胪 逆胪,读nì lú,是一个汉语词语,指一种中医病名。 基本解释 中医病名。 网络解释 逆胪 逆胪,读nìlú,是一个汉语词语,指一种中医病名。 |
胪传 | 胪传 胪传意思是专指传告皇帝诏旨。 基本解释 1.对下传告。2.专指传告皇帝诏旨。3.犹胪唱。 辞典解释 胪传lúchuánㄌㄨˊㄔㄨㄢˊ 上级传话给下级。 《庄子.外物》:「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 传告皇帝的诏旨。 《新唐书.卷一五○.齐映传》:「映为人白皙长大,言音鸿爽,故帝常令侍左右,或前马胪传诏旨。」 科举时,宣旨唱名,传呼新进士晋见天子。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五一出》:「文字已看详,胪传须唱。」也作「胪 |
胪陈 | |
胪陈 | 胪陈 胪陈是汉语词汇,解释为逐一陈述,出处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基本解释 逐一陈述。 辞典解释 胪陈lúchénㄌㄨˊㄔㄣˊ 一一陈述。通常用于公文或书信中。 如:「谨将施行细则,胪陈如下。」 近义词 详述 网络解释 胪陈 胪陈是汉语词汇,解释为逐一陈述,出处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
胪人 | |
胪言 | 胪言 胪言是汉语词汇,读音lúyán,出自《国语·晋语六》。 基本解释 传言;流言;群体之言。 网络解释 胪言 胪言是汉语词汇,读音lúyán,出自《国语·晋语六》。 |
鸿胪 | 词语解释 鸿胪 [ hóng lú ] ⒈ 官署名。指该官署官员。 引证解释 ⒈ 官署名。 《周礼》官名有大行人之职, 秦 及 汉 初称典客, 景帝 六年,更名大行令, 武帝 太初 元年,改称大鸿胪,主掌接待宾客之事。 东汉 以后,大鸿胪主要职掌为朝祭礼仪之赞导。 北齐 始置鸿胪寺, 唐 一度改为司宾寺, 南宋、金、元 废, 明 复之, 清 沿置。主官或称卿,或称正卿,副职为少卿,属官因各朝代而异,或有鸣赞、序班,或置丞、主簿。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
胪古 | 词语解释 胪古 [ lú gǔ ] ⒈ 犹言考古。 引证解释 ⒈ 犹言考古。 引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三:“则足以慰好学臚古者之志,终无以慰吾择於一之志。” |
鸿胪寺 | 词语解释 鸿胪寺 [ hóng lú sì ] ⒈ 官署名。 引证解释 ⒈ 官署名。参见“鸿臚”。 引 《隋书·百官志中》:“鸿臚寺,掌蕃客朝会,吉凶弔祭,统典客、典寺、司仪等署令、丞。” 《金瓶梅》第七十回:“不如你今日先往鸿臚寺报了名,明日早朝谢了恩,直到那日堂上官引奏毕,领札付起身就是了。” 《清史稿·职官志二》:“顺治 元年,设鸿臚寺,置 满 汉 卿各一人。” 国语辞典 鸿胪寺 [ hóng lú sì ] ⒈ 古代掌朝贡庆吊典仪的官署。 引 《儒林外史 |
胪肿 | 胪肿 胪肿是汉语词汇,读音是lúzhǒng,出自《后汉书·律历志下》。 基本解释 病名。腹肿。 网络解释 胪肿 胪肿是汉语词汇,读音是lúzhǒng,出自《后汉书·律历志下》。 |
胪唱 | |
胪歡 | |
胪情 | |
鸿胪寺 | 鸿胪寺 鸿胪寺,官署名。秦曰典客,汉改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主官为鸿胪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等。清末废。《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后汉书。百官志二》:“大鸿胪,卿一人, |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4 中华汉语词典www.zhcid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058711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